全球制造業領先指數(旨在預測全球工業生產增長周期和全球制造業PMI的方向性變化)從2017年年中已經開始下滑,遠遠早于貿易戰爆發之前。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的演變受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重點關注。2019年10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中IMF以貿易壁壘不斷增加,貿易和地緣政治相關不確定性升高為由,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做出下調。
但是經濟預測者們誤解了當前全球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這將會影響到他們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事實上,全球實際工業生產增長早在2017年底已經開始放緩。也就是說,2017年末全球工業總產值的同比增速開始持續下降,這代表著全球工業放緩的開始。
大多數經濟分析師關注全球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數據以了解全球經濟增長情況,因為該數據每月發布一次,比實際生產數據早一個半月左右。雖然全球采購經理人指數通常與全球工業生產增長呈正相關,但是它并不能衡量實際的工業生產,它實際上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一個指標,用于衡量制造業、采礦業和公用事業行業所有公司的實際產出。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在2017年底開始下降,但是直到2018年的前幾個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的下降開始變得明顯起來,當時人們已經無法忽視經濟低迷的持續性。巧合的是,就在那時,特朗普總統開始發動他的貿易戰,對洗衣機、鋼鐵和鋁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由于貿易戰處于風口浪尖,經濟學家認為它是全球采購經理人指數下降和全球工業增長放緩的罪魁禍首。
顯然,貿易戰損害了全球經濟增長,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它不是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因為,經濟周期研究所的全球制造業領先指數(旨在預測全球工業生產增長周期和全球制造業PMI的方向性變化)從2017年年中已經開始下滑,遠遠早于貿易戰爆發之前。
多數人認為,經濟增長會一直持續直到某些可確定的原因使其偏離“正常”軌道。相比之下,經濟周期研究所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潛在的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從強到弱,再從弱到強的一個過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人們往往會將經濟的變化歸咎于重大事件,提供易于理解的原因來解釋由經濟周期深層驅動因素引起的周期性波動。但實際上,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周期的潛在驅動因素(包括更高的利率和油價),導致全球工業增長在2017年底開始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總是在實際全球GDP增速較上年下降時被下調,當經濟增長出現周期性好轉時,同樣會被上調。
毫無疑問,中美貿易戰已經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推動了供應鏈的長期重組,但是無論中美貿易戰的局勢如何變化,潛在的周期性力量都可能出現。展望未來,這意味著即使貿易戰沒有結束,全球經濟增長也可能在某個時點復蘇。即便如此,經濟復蘇仍將一如既往地歸功于當時的重大事件。
(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2019/10/24/perspectives/economic-slowdown-trade-war/index.html)
[編輯: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