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崇禮展示絲綢之路導游圖 記者 張宇明 攝
絲綢之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您知道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究竟走過哪些地方嗎?3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長安城考古隊高級技師譚崇禮向記者展示了一幅他親手繪制的絲綢之路導游圖。
這幅六尺的國畫地圖,譚崇禮從構思到起稿直至完成共耗時一年多。全圖共標注有54個地名,更為可貴的是有些地名中他還標注上了這里的古代地名。比如喀什在古代稱疏勒、庫車是以前的龜茲古國,阿克蘇是從前的姑墨國,現在因美玉揚名天下的和田在古時叫于闐……在這幅1∶100公里的地圖上,譚崇禮參照世界地圖的比例和地貌對古時的地形及已經清晰考證過的絲綢之路途經地進行標注繪制。
全長15000公里的絲綢之路通過這幅考證嚴謹的地圖呈現出來時,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狹義的路,而是從起點長安通往羅馬的路網。譚崇禮說:“因為在考古隊工作,我過去工作過的一些工地也恰巧在絲綢之路路網上,比如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這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節點,史料上也有記載漢軍曾抵達過這里,而我國歷史典籍中常出現的汗血寶馬原產地就在這里。”
為了讓這幅地圖更加嚴謹、準確,譚崇禮在地圖初稿完成后,還專程請對絲綢之路東段、中段的主干道和重要支線進行過多次實地探察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對地圖進行了審查和把關。譚崇禮說:“李教授在漢唐長安歷史地理、絲綢之路歷史地理等學術領域成果豐厚,最為熟悉絲綢之路的歷史,請李教授把關就是希望這幅圖能呈現出專業上的高水準。”
一年多來,通過繪制這幅地圖,譚崇禮發現無論是在漢代還是唐代,當時的交通條件均無法和現在相比,古人為了繞開塔里木盆地、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往往要繞出數倍的距離才能在綠洲上行走,因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上往往會出現大型佛寺或者綠洲城市。這些地方如果串聯起來,會是一條非常壯麗的旅行路線。
地圖繪制好后,譚崇禮針對這幅圖申請了專利,因為是國內首張完整呈現絲綢之路路網的地圖,且考證扎實、很快就拿到了國家版權局的登記證書。譚崇禮希望,這幅圖能為眾多想按圖索驥尋找絲路文化的歷史愛好者們提供便利,讓更多的人了解絲路歷史、愛上絲路文化。(張佳)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