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為加強對宜州區名特優農產品“宜州桑蠶繭”的保護,立足產業優勢,實施品牌帶動,提升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加特色農產品生產效益,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河池市宜州區啟動“宜州桑蠶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
2018年1月24日,自治區綠色食品辦及河池市綠色食品辦專家莫麗紅、管相全等一行5人到宜州區指導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工作,在宜州區農業局召開的宜州區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調研座談會上,自治區綠色食品辦專家具體介紹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的具體流程、主要工作做法和有關經費支出等內容,也提供了其他縣區的開展相關工作的材料樣板,給宜州區指出一條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高效快捷“便道”。
2018年1月25日,河池市宜州區政府副區長梁基武在區政府三樓會議室主持召開宜州區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協調會,專門聽取農業、質監、工商、財政等單位意見,就申報登記工作進行充分討論,會議還指定宜州區桑蠶繭絲綢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辦公室為“宜州桑蠶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申請人,具體承辦“宜州桑蠶繭”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工作。
據了解,宜州區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專門的桑蠶生產服務管理機構,1993年全區桑園總面積達2.3萬畝,養蠶6.2萬張,鮮繭產量1700噸,養蠶售繭收入2100萬元,農民人均養蠶收入46元;到2003年全區桑園總面積10.3萬畝,養蠶41.3萬張,鮮繭產繭量達1.4萬噸,養蠶總收入1.86億元,蠶農人均養蠶收入372元,自2005年起桑園面積和鮮繭產量排在全國縣域第一。2017年全區桑園面積34.67萬畝,養蠶148.4萬張,鮮繭產量5.8萬噸,養蠶售繭收入28.6億元,產量、產值均再創歷史新高;農民人均養蠶收入5035元,養蠶收入占農民總收入一半以上,桑蠶產業成為宜州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據專家介紹,做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可有效保護產品品牌、質量特色,提高產品知名度,提高企業效益,提高地方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與一般的名牌產品相比,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蘊涵更多的無形資產,被譽為打開國內外市場的“金鑰匙”。地理標志代表著優越品質和良好信譽,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等綜合價值,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充分認可和高度重視,就是這一紙特殊的“身份證”,讓一堆不起眼的“土渣渣”成了搶手的“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