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十九大報告為我國的科技發展繪就藍圖,指明了方向。正當全國紡織界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之時,“2017中國紡織學術年會”于11月4日在武漢召開,這也是紡織科技工作者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中的一次高端學術交流。本次學術年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武漢紡織大學承辦,富麗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并得到江南大學、天津工業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劉亞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蔣士成、俞建勇,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出席會議。來自國內科研、生產、教學第一線的紡織科技工作者,以及來自日本、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海內外專家、學者700余人出席本次紡織學術盛會。
2017中國紡織學術年會以“融智﹒融創”為主題,設1個主會場和7個分會場。主會場開幕式和學術報告環節分別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伏廣偉和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主持。
劉亞東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是中國科協系統的優秀科技社團,通過學術年會在先進工藝、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交流探討,助推紡織產學研用一體化體系建設,在建設紡織強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希望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繼續組織廣大紡織科技工作者緊密跟蹤世界前沿科技,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為推動紡織強國建設做出新貢獻。
李陵申說,紡織學術年會是行業科技工作者的年度盛會,得到了全國紡織學術界的積極響應。他希望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借助該平臺,加強紡織科研力度,拓展技術應用廣度,實現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加快我國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為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表示,學術年會平臺是紡織科技界發布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展示最新學術成果的高端平臺,希望這個平臺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有新的作為。
業界期待的中國紡織學術大獎在會上揭曉。大會宣布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陳文興榮獲2017中國紡織學術大獎;東華大學研究員丁彬等5人獲2017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大連華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曾世軍等5人獲2017中國紡織技術帶頭人;東華大學教授劉麗芳等3人獲“富麗達”2017中國紡織青年科技獎;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的陳秋飛等6人獲2017中科紡織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功能基蠶絲織物的仿生構建與性能》等15篇論文獲第18屆陳維稷優秀論文獎。與會領導和嘉賓為以上獲獎人員頒獎。同時大會還向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紡織漿料與漿紗技術”等10家科研基地隆重授牌。
孫瑞哲做了《破局立勢,價值再造》的主題演講,他在梳理了中國紡織行業科技創新進展與成就后談到了中國紡織工業的“新定位”,他說,行業要樹立新的產業發展觀,紡織行業是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中國紡織科技發展戰略目標就是向高端化、高技術化、多元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并重視對尖端性、前沿性紡織科技研究,重視對事物本質研究,形成紡織產業根本性和顛覆性創新。發展重點是纖維新材料、高技術紡織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綠色制造。
對于中國紡織行業價值再造的“融智”與“融創”路徑,孫瑞哲提出,通過產品融智實現智能產品,重塑產品核心價值;通過制造融智實現智能制造,重塑行業制造模式;通過供應鏈融智實現智慧供應鏈,重塑行業支撐體系;“融創”路徑則是技術與創意的融合創造、區域與全局的融合創造、發展與責任的融合創造。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天津工業大學教授程博聞,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圍繞纖維素和甲殼素的低溫溶解及其新型纖維的構建、高性能聚苯硫醚的合成改性與應用、大容量熔體直紡聚酯纖維工程仿真等技術進行了主題演講。
會議期間,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伏廣偉和2017學術大獎獲得者陳文興接受了本刊采訪。伏廣偉表示,建設紡織科技強國需要良好的學術氛圍,此次學術年會的一系列活動很好地營造了學術氛圍,老科學家的情懷,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氣魄和對未來的憧憬讓行業看到了實現科技強國的希望。作為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措施,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正在全力打造學會技術研發中心,利用學會科學家集中的優勢,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紡織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陳文興激動地說,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榮譽,首先想到的兩個字是“感恩”。面對巨大的榮譽,他表示,今后要繼續為紡織產業升級,建設紡織強國、人才強國而努力。
2017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設7個分會場,其中5個分會場圍繞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創新、現代紡織技術、產業用紡織品—分離膜技術與應用、服裝科技創新、國際紡織高等教育論壇等熱點內容展開深入交流;另外2個分會場分別為第3期“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沙龍、第126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暨第12期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本次年會同期還舉辦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25屆理事會第五次擴大會議、《紡織學報》第九屆編輯委員會第2次會議。
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自2011年首次舉辦以來,目前已經連續成功召開七屆,旨在為全國的紡織科技工作者搭建高端學術交流、高層次創新人才表彰、優秀科研成果發布的權威平臺,在推進學術界和企業界的深度合作,以及推出我們行業的學術帶頭人,為培養紡織行業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屆學術大獎得主俞建勇已當選院士、還有多位學術帶頭人、技術帶頭人、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通過學會推薦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青年科技獎、杰出工程師獎等稱號。
此次年會首次走出上海,選擇在武漢舉辦。今后,學術年會將走進中國主要紡織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這個高端平臺,將紡織學術新思維、新成果、新體制,以及優秀人才向科研一線延伸,讓這個平臺深入到紡織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每一個角落。明年,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將在西安舉行,由西安工程大學承辦。(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