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企業的智能化進程,形成“大型企業唱戲,中小型企業圍觀”的尷尬局面。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錯成本和風險,中小企業如何成功走向智能制造,成了業界以及中小企業自身需要深思的問題。
智能制造是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備受國家關注,中小企業借勢轉型升級有著迫切的需求。但目前,中國企業的智能化進程,形成“大型企業唱戲,中小型企業圍觀”的尷尬局面。
一、中小企業轉型面臨三大困境
大型企業有資本有實力,可以通過自研或是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快速實現智能化升級。而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錯成本和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轉型找死”的境地。
1、中小型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做智能化的升級改造。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遠高于大型企業,而智能化轉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難以利用資金杠桿和借助專項扶持的基礎上,純靠企業自身的資本投入幾乎難以為繼。
2、中小企業普遍信息化、自動化基礎較為薄弱,即使盈利能力尚可,企業們一般也不會選擇對現有的模式及設備進行革新;而且如果企業經營本身就遇到難題,若是再耗巨資去做智能化升級,就很有可能會要了企業的命。
3、在中國人口紅利喪失的今天,整個行業市場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而中小企業多位于2-4線城市或1線城市的郊區,管理偏向粗放式,人員多以低技術難度的熟練工種居多,而智能化的企業需要管理、技術等多方面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順利運轉,并非一套軟/硬件包打天下,可行之解在于內訓而非外招。
二、中小企業如何走向智能制造
2013年,德勤研究曾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同調研了200家制造企業,并發布了首份中國智造現狀及前景報告。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的智能制造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僅有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的應用階段;從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其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由此來看,中國的智能制造仍舊處于處于初級階段。面對并不樂觀的現狀,中小企業該如何實現智造轉型呢?
很多人會問,實現智能制造要不要拋棄過去,“另起爐灶”?博世力士樂中國董事總經理劉火偉給出了否定答案。劉火偉認為,借助“精益大作戰”,很多企業可以對“價值流”重新梳理再造,從而實現高效、快速、柔性和精益的生產。
劉火偉還認為,中德兩國國情不同、企業起點和需求不同,成都中小企業建設數字化工廠不能生搬硬套德國工業4.0模式,但要把人才培訓放在重要位置,“轉型痛點要靠人來解決”。
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我國中小型企業生產過程的薄弱環節比較集中在前道工序和/或后道工序。所以發展實用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有一定智能的倉儲裝備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大批量簡單產品的組裝和裝配的自動化裝備和流水線的開發,以及產品的自動包裝的裝備或生產線,也應該是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