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儀式一:
Mr. Peter McAllister作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海外投資的社會責任的現狀和風險調研報告"及"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海外投資的社會責任實施指南"發布。他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紡織行業最具挑戰性的話題,中國在這方面所展現的引導力無可替代,其科技發展、創新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今年,中國低附加值產品產量明顯下降,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投身海外,既給東道國的發展帶去利益,也促進中國自身發展。從總體上看,中資企業在勞動標準和維護環境方面表現令世界滿意。
童繼生作了"社會責任與時尚產業的發展"的主題演講,他總結了東方國際的發展現狀,以及海外發展情況,分享了未來東方國際可持續發展方向。他指出東方集團的海外企業100%啟用當地勞動力,幫助東道國解決就業問題,體現了承擔國際社會大企擔當。作為一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責任,而企業的社會責任,即有共性的體現,又有行業、產業特點的個性體現,結合企業自身,實現企業可持續、就業可持續。
邱亞夫針對"全產業鏈智能制造的未來"這一主題作出演講。現場邱亞夫帶領與會代表觀看了山東如意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全過程,并自信地指出,如意在智能制造、綠色發展水平處于世界第一,是可持續創新發展的執行者、引領者。近年來,如意圍繞"科技化、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勇攀高峰。
盧思騁以"一個地球與綠色消費"為主題,分析了大熊貓保護現狀,解釋了"地球一小時"概念,指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已取得重大成果,未來企業、個人都應加入其中,轉變生產和消費模式,共同保護生態系統,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發布儀式二:
王石針對"企業家的責任擔當與綠色未來"這一主題進行演講。他目前結合氣候問題,總結自己在綠色發展道路上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以及創建中國企業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聯盟的過程。他指出,中紡聯在綠色低碳發展走在世界前列,把傳統的高污染、高消耗產業發展成了綠色可持續產業。并認為,綠色就是國際通用語言,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不分種族、國家、性別,為保護同一個地球共同努力。
最后,閻巖作了"碳管理創新2020行動·碳排放計量平臺"發布,她指出氣候變化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近年來,碳排放量激增,目前,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中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國際行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節能減排態度將印象各國的行動,因而,中國制定了"碳管理長信2020行動",推動創新、科學減排,為全球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做出表率。
中國的時尚產業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可持續對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人們的消費行為、生活方式的影響。今日上午,旭榮集團也正式發布2016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白皮書,該報告充分展示了2016年度旭榮集團各項CSR管理方針、關鍵議題、響應及行動的績效信息,為了完整表達項目的表現及成果,部分議題亦會回溯至2014年或延伸至2017年內容及數據。
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表示,旭榮集團發表責任白皮書,不是以此當作競爭優勢,而是對社會的承若,希望以此帶動更多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王利 關云鶴)
責任共擔 價值共享
孫瑞哲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2017年10月12日
歡迎大家參加2017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年會!
我們都有兩個身份,一個是紡織品的消費者。無衣不出行,衣食住行中"衣"位于人們基本活動之首。二是我們互為消費者。我們的生活質量建立在各行各業發展成果上,因此我們又互為消費者。
這兩個身份標簽,讓我們在這個行業邊界模糊的時代,直面共同的挑戰,又受益于共建的文明。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始于紡織行業,人類從此進入工業文明階段,科技與機械化大生產爆發出強大威力,工業文明成就和積累了人類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物質財富。
工業化進程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過度索取不可持續,人類背負了巨大歷史赤字、治理赤字,人們對工業文明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開始承接世界紡織產業轉移,時代同樣曾發出疑問:中國將如何發展紡織工業經濟、如何引領紡織工業文明?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建設紡織工業的決心和方案。時間充分證明,雖然坎坷、艱辛,但是一條公正、公平、包容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國初期,中國人口在全球占比22%,而中國棉紗產量在全球占比僅為7.8%,當時美國棉紡產業總體上是中國的四倍,中國人缺衣少被,更別說對世界作出貢獻。
時至今日,中國人口在全球占比19%,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5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成為當今世界紡織經濟發展和升級的重要引擎。
產業崛起,文明演進,經過幾十年發展,紡織工業不負時代所托、不負人民重望,科技、時尚和綠色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的嶄新標識。
中國紡織行業是"上天入地"的行業,從時裝到高鐵汽車,到神舟飛船外殼、火箭電池板,再到人造器官,高科技紡織品的廣泛應用,與國家、每個行業、每個領域以及每個個人的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占比從2000年的12.78%,上升到2015年的25.3%,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
中國紡織行業是"利己及人"的行業,中國紡織工業是開放型經濟,不僅富一國之民,更是鏈接世界消費者的重要紐帶。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紡織工業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促進區域供應鏈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的協作。在去年社會責任年會上,來自巴基斯坦等4個國家和地區的6位紡織行業代表與中紡聯簽署了《亞洲紡織服裝行業負責任供應鏈區域合作治理宣言》,建立了紡織行業負責任供應鏈區域協調與合作機制,這是全球首個負責任供應鏈的區域倡議。今年8月,中紡聯發布了《"一帶一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企業社會責任風險管理指南》,為"走出去"企業保駕護航。
中國紡織行業是"美融于愛"的行業,中國紡織工業始終堅持以人為導向,以人為尺度,以人為根本(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2005年,中紡織聯成立社會責任辦公室,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推進行業可持續發展為使命的常設性部門,中紡聯系統性地推進行業社會責任建設,CSC9000T是重要里程碑,這是我國第一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目前為止,以CSC9000T為指引,服務了行業13個產業集群大約1500家企業,涉及100萬產業工人。(集群估算)
為了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傳遞到全球供應鏈上下游,2012年中紡聯與BSCI、SA8000、WRAP等發起多體系對話與協調平臺"社會責任體系合作中國顧問委員會"(MAC),目前有8個標準體系在這一機制下進行對話,致力于解決"價值壁壘"導致的貿易效率低下問題。
同時我們與ZDHC基金會以及23個國際品牌在化學品管理上保持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開發化學品在線管理平臺CiE系統,目前已收錄萬余支化學品信息,服務200多家企業。
今天還將舉辦"碳管理創新2020行動-碳排放計量"發布儀式,今后三年內將陸續發布水管理創新行動計劃、紡織循環經濟管理倡議利用管理創新行動計劃,形成行業環境生態數據系統,為全球供應鏈上下游提供一個協同認識、協調行動的紡織服裝行業環境信息責任大數據平臺。
當前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和眾多挑戰,世界經濟疲軟,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共識危機、信任危機帶來秩序危機,我們再一次處在歷史的重大變革期,關于未來,我們應該怎么做?
責任共擔、價值共享,這是紡織人對未來的誠意,是我們走向可持續未來的信條。
責任共擔,要求我們模糊行業邊界,突破傳統狹隘的"利益觀"。紡織工業的發展,既受益于各行各業的發展成果,也為各行各業發展做出貢獻。
破除舊利益格局需要有新的合作格局。"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我們愿意主動和行業內外加強合作,大家可以發現可持續時尚周不僅是紡織行業社會責任的呈現,還能發現"衣食住行"各行業的蹤影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們和C&A、京東聯合呈現的廢舊紡織品舊衣回收再利用,同時展示北汽的碳纖維汽車、可口可樂的空瓶回收利用、咖啡渣再利用轉化紡織品等紡織工業廢棄物的零排放放技術和建材化應用,紡織科技正在幫助其他消費產業實現其生產者延伸責任的履責已充分應用在這些行業的產品生命周期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創造了社會價值、環境價值共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任生產與消費目標。
紡織行業發展成果為各行業創造責任價值,各行業踐行責任價值又匯聚到紡織行業,這意味著,樹立大合作觀成就大利益、大責任的最高境界是創造共享價值。當前有一種悲觀思潮,認為企業作為盈利組織是造成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的根源,這種悲觀情緒導致人們質疑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恰恰相反,企業往往是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的革新性力量。例如,很多人認為印染是污染行業,但"十二五"期間印染企業綠色發展取得了巨大進展,2011-2016年,百米印染布新鮮水取水量由2.5噸下降到1.8噸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經濟效益穩中有升,利潤總額從2011年152.28億元增長到2016年209.79億元,年均增長5.5%,保證了產業鏈的穩定。這說明,企業并不是麻煩制造者,而是通過可持續創新和轉型升級成為社會貢獻者。
歷史上企業曾向環境一味索取,現在兩者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企業造福環境,環境反哺企業。企業正在通過技術與服務推動環境改善,贏得社會尊重。
讓我們懷有耐心和誠心,放下分歧與偏見,回歸共享價值。社會責任必將成為各界、各行業真誠合作的重要契機。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挑戰,這些問題越來越趨同,沒有區域之分、行業之分、國家之分,合作不再是選擇,而是必然。
在這些挑戰面前,要求我們不設邊界,不設隔閡,因此我呼吁大家加強責任合作,共同投身到可持續發展事業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所有的披荊斬棘與大膽求索,都是以人民的名義!更是以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名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