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在我國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我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及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紡織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絨、羊毛、蠶繭絲、化學纖維、羽毛羽絨等。紡織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有服裝業、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紡織業所謂“寒冬”其實并不成立,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中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依然占有重要位置。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國內的紡織產業也將迎來新的貿易機會,與此同時,國內紡織業的創新探索也在不斷推進,從曾經的“拿來主義”邁入真正的“中國制造”。

實際上,目前紡織業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此前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一季度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666.6億元和38.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98%和9.4%,與去年同期相比,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基本持平,但是利潤總額的增速降低了4個百分點。紹興朵茜紡織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依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和國外經濟不景氣,對紡織面料的銷量造成了直接的沖擊。“2016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較為劇烈,使得紡織企業都不敢貿然接大單、長單,以免帶來損失。外部經濟環境不佳,外商購買力降低,使得紡織業出口現狀越來越糟。”陳依瑾坦言。紡織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數據也顯示,2016年1-8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為1783.37億美元,同比下降3.33%,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額為718.15億美元,同比下降0.50%。與此同時,成本升高成了又一道擺在紡織業面前的門檻,隨著紡織原料價格的大幅拉漲,織造產品盈利水平降低,廠家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另外,陳依瑾透露,現階段終端市場紡織企業普遍反映訂單較少,這也導致了織造企業庫存降幅緩慢。而紡織原料廠家庫存卻較高,就導致了下游工廠對原料采購趨向謹慎,維持剛需購入為主,且廠家常規品庫存較高的壓力下,企業多按訂單生產,機廠空臺率較高,影響了織造業生產積極性。“人工成本成了大問題。”陳依瑾指出,當前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讓原本就以“薄利多銷”為“競爭力”的國內紡織業面臨了新問題。盡管如此,國內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依然不能小覷。國家紡織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認為,國內的紡織技術與面料品質在國際市場上都占有重要位置。陳依瑾也指出,“實際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的紡織產業都已形成區域型發展模式,在許多地區形成產業集群,這是其他國家與地區都很難實現的。”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