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行業轉型走上“一帶一路” 云南保山織就新華章
4月29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召開的"推行'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紡織產業發展云南保山促進會"在云南省保山市會展中心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云南省副省長丁紹祥、保山市委書記李正陽等領導到會。德州恒豐集團理事長蘇建軍應邀出席會議,并在會上作為嘉賓企業代表講話。在會上,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校長夏平和云南保山市市長吳松簽署政校戰略合作協議。
進入2月以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提出的希望,以及省委領導對保山提出的要求,一場以"實現新跨越、爭當排頭兵"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在保山大地蓬勃開展。如何充分發揮保山的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保山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跨越發展?各方都在思考,都在謀劃,都在摩拳擦掌。在此基礎上,建設"五基地一中心"構想應運而生。"五基地一中心"即:小商品加工集散基地、商貿物流基地、電子政務災備基地、新材料加工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滇西邊境中心城市。
暢通未來交通始
地處云南西部的保山,是云南省經緬甸通往南亞的最前沿地帶和最佳陸路通道。作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它曾歷經千年繁榮和輝煌。然而,由于歷史的變遷和沿海地區的率先發展,保山由對外開放的前沿變成末端,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有道則通,有通則暢。絲路經濟帶的建設和發展首先得有通達的條件。沿著絲路的走向,循著前人的腳步,保山市以先行先試的決心與勇氣,著力構建通邊出境,內聯外通,集機場、公路、口岸于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
截至去年底,保山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3100公里。大保鐵路建設正加快推進,保龍鐵路已開工建設。作為我國少數擁有兩個民航機場的地級市,保山市也在著力升級空中交通網絡。2014年,兩個機場吞吐量達80萬人次,并已開通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直飛航線達18條。兩個機場的改擴建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擴建后兩機場運送能力將達330萬人次。
與此同時,利用與緬甸接壤的優勢,保山市著力規劃實施聯通境外的陸水聯運大通道建設,騰沖到緬甸密支那二級公路已開通,密支那至班哨公路正合力推進,猴橋口岸實現對等開放。2014年,全市進出口總額、貨運量、出入境人員、出入境車輛分別達1.9億美元、300.8萬噸、96萬人(次)、35萬輛(次)。
園區引領千帆競
建設立體交通網絡,大大凸顯了我市面向南亞開放的區位優勢,隨之而來的人流、物流將帶來無限商機。如何在經濟上謀篇布局,拓展對外開放和合作的空間,成為保山市正在逐步破解的核心課題。
在加強對外經貿交流合作的基礎上,保山市以通道經濟為指向,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和地理環境優勢,把園區作為產業建設的主戰場,規劃建設了水長工業園區、保山工貿園區、猴橋邊境經濟合作區、龍陵工業園區、昌寧生物資源加工園區等五大產業園區。科學規劃各園區主導產業,堅持項目向園區集中,資金、土地、技術、水電、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配套向園區傾斜,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配置、優勢企業向園區聚集。按照突顯特色,錯位發展的原則,我市著力改善投資軟環境,持之以恒培育主導產業、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產業集群,以期通過園區經濟的引領,搭建開放平臺。
2014年底,保山茂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開業,將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保山與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連在了一起。商貿城負責人認為,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商貿城落戶保山的主要原因,借助實體市場和電商平臺,通過發展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商貿城將實現"立足保山、面向滇西、走向南亞"的目標。
走進保山輕紡產業園,整齊的廠房矗立在新修的柏油馬路旁,云南博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樓東青說,政府按我們的要求建蓋好標準化廠房,并在租賃購買等政策上也給予了一定的優惠。園區的配套設施由政府一手置辦,員工培訓及住房提供等也由政府負責,企業只要把生產線安裝好就可以開工生產。
區位、資源、政策等優勢,構成了保山市招商引資的強磁場。目前,全市5個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159.77平方公里,已開發26平方公里,2014年完成工業增加值72.8億元,增長21.2%。
以產業鏈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保山市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依托現有企業孵化新產業,瞄準南亞市場,沿著產業鏈上項目,逐步形成了共生互補的生態化產業集群。以家電、紡織、服裝、建材化工、商貿物流等為重點的外向型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建設。被列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的輕紡產業園,因其始終把目光瞄向南亞東南亞市場,已吸引了一批龍頭企業入駐。產業園建成后,將形成涵蓋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家紡等終端產品的產業集群。致力于打造數據災害備份、大數據、云計算、面向南亞東南亞小語種呼叫四個中心,目前,保山市已在保山工貿園區規劃建設800畝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助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
服務激活新洼地
機遇人人想抓,但真正抓住機遇卻并非易事。對機遇的把握,往往要靠清醒的認識,大膽的改革,過硬的作風。
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對園區實行實體化管理,使保山市對園區的管理更加高效有序。創新電價調節機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硅行業枯水期"競價供電"和豐水期"硅電聯動"兩套機制,吸引了一大批企業的入駐。加快融資平臺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不僅優化了服務環境,并且增加了企業發展的底氣與信心。運用改革創新思維和市場運作機制,進一步加快行政審批制度、工商登記制度、電力價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城鄉統籌試點、養老保障改革,精簡行政審批程序,不斷提高辦事效率。一系列的改革,顯示了保山搶抓機遇的決心與魄力,也釋放出加快發展的活力。
很多時候,機遇靠自己把握,但有時,也要看機遇是否垂青。筑好巢才能引來鳳,只有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才不會致使機遇從自己眼前溜走。
保山市把"一把手"作為環境營造的第一責任人。實行市級領導掛鉤重大項目責任制,嚴格督查考核,讓各級領導干部圍著項目轉。堅持黨政"一把手"帶頭招商,促成中國電力、浪潮、海螺、雨潤、華能等一批中國500強企業及云煤、云投、云天化、昆鋼等一批省內知名企業赴保投資。推動"一把手"招商與部門招商互促互動,改進部門作風,提升服務水平;推行一線工作法,每年實地開展項目現場點評,橫向縱向傳導壓力,形成縣區之間、部門之間比項目、比服務的良好氛圍。
牽手織帶,帶帶閃金光;同心筑路,路路通天堂。時勢把保山推到了又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站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節點,保山把背影留給曾經的輝煌,向著新的征程昂首闊步,高歌猛進。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