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中亞做了七八年生意的陜西商人耿先生最近回國,專程去了趟浙江義烏。原來,耿先生發現,我國沿海地區生產的各類小商品,例如襪子、圍巾、手套、拖鞋等,在中亞各國非常受歡迎,銷路也很好,而這些小商品生產技術又不是陜西的強項。耿先生打算在義烏找個廠家合作,利用自己多年在中亞積累下的經商資源,由他給廠家下訂單、找銷路,廠家則負責生產。原本在中亞從事的農產品銷售的耿先生,正謀劃著"二次創業"。
不僅是個體經商者,企業乃至政府都將"一帶一路"視為"二次創業"的機遇期。
陜西省商務部門此前也已意識到,中亞市場希望有國外資金、技術進入并帶動當地在加工制造業、紡織業、農產品加工業、輕工業生產等行業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除了機械類零配件、鋼管、鋼繩、石油開采設備、制磚機、農產品等傳統優勢出口產品之外,陜西省未來可以發力的領域。通過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各自發揮技術、市場優勢,聯手拓展絲綢之路沿線的國際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絲路基金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在穩步推進。這些成果無不展現出"一帶一路"的廣闊前景。而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各省、各國的深度參與,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都將擴大,給參與地區帶來更廣闊的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趙晉平曾指出,絲綢之路的建設還將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器,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的開放格局將由過去向東開放為主,轉變成為向東向西的雙向開放。過去長期處于開放格局大后方的中西部地區將逐步成為新的對外開放前沿,有助于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為地區結構優化調整帶來機遇。
中國歷史上,曾經為了克服生存困境、向外尋求新出路,而有了"下南洋"。如今,"一帶一路"戰略也將幫助中國企業向國際轉移過剩產能,通過"二次創業"在全球范圍內重新組合生產要素。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