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投資回頭客絡繹不絕,背后是怎樣的產業實力?
沭陽城的夜景令人沉醉,
其紡織產業的發展是否也令人充滿期待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受經濟大環境的制約,近年來紡織服裝企業普遍承壓,然而在江蘇沭陽開發區中小企業產業園里,記者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企業訂單做不完,大部分企業都在爭分奪秒地購進新設備,擴張產能。而今年4月奠基的“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更是在廠房還未建好,就出現早已被企業預定一空的盛況,這也使得政府不得不緊鑼密鼓地規劃起二期項目,滿足企業不斷增長的入駐需求……
沭陽憑啥受到紡織企業的青睞?已投資的企業在沭陽還好嗎?沭陽提出的“智能針織”進展如何?
帶著這些好奇,《紡織服裝周刊》記者一行前往蘇北第一經濟強縣——沭陽,希望借助在此投資的企業發展現狀,對沭陽紡織產業進行全方位掃描。
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蘇北第一家縣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江蘇寶娜斯針織有限公司車間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
1
投資回頭客背后的產業吸引力
沭陽縣素以改革創新精神聞名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2015年,沭陽縣位列第十五屆全國百強縣第44位。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蘇北第一家縣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身為雙金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楊鐵峰,幾乎每個月都要從諸暨驅車6個小時到600公里以外的沭陽幾次,2009年,楊鐵峰在與沭陽招商團隊多次溝通后,決定在沭陽建設工廠,一呆就是七個年頭。
七年里,由于常年奔波于兩地,楊鐵峰已經換了兩輛車,但他卻樂此不疲,甚至還要在沭陽進行二次投資。就在不久前,雙金襪業還與同是在沭陽投資的上海中昊針織有限公司強強聯手,勵志打造一個在全國領先的智能化襪業企業——西西智能針織有限公司。
雙金襪業是我國首家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襪企,而上海中昊是我國針織襪業第一大出口公司,兩家原本應該是存在競爭關系的襪企,卻在政府的無形之手助推下走向了競合。而楊鐵峰更是主動做起了沭陽的一個宣傳者,就在記者采訪之際,他還連連說,“今年一定要把其他企業帶到沭陽!”
這樣的案例在沭陽比比皆是。滬江集團是國內縫紉線銷售排名第一的企業,2006年以前一直在浙江義烏和武義兩地發展,后因兩地能源和勞動力資源的緊缺被迫尋找投資地,最終選擇了沭陽。
2006年,滬江集團在沭陽投資2億元建設了以生產匹線為主的江蘇滬江線業,年產能為8000噸,產值1.5億元。近年來,企業受制于匹線要運往浙江進行再加工的困擾,特別是北方市場呈現出的市場潛力,滬江集團在沭陽又追加投資了5億元的江蘇白羊線業有限公司,主要是向下游的配套項目發展,完善產業鏈。
江蘇滬江線業總經理魏潤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浙江方面的年產能是18000噸,而我們準備在沭陽再造一個‘浙江規模’,沭陽的優勢在于土地和人力資源,且靠近北方市場,同時臨沂和連云港為其物流提供了保障,這些都是企業再投資的多重考量,政府服務更是企業看重軟環境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企業的一次投資看重的是地方的優惠政策,那么二次投資則是蘊含著極大的信任與深厚的感情。“一般地方在企業投資前的服務態度都很好,但大多數都可以說是時過境遷,不過沭陽的服務始終沒有松懈過,我認為沭陽的幫辦服務在全國都屈指可數。”魏潤培直言,雖然沭陽的很多優惠政策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也在改變,但政府服務方面的優勢卻始終沒變。
記者看到,目前白羊線業的二次投資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前道部分已經開始開機。據介紹,如果滬江集團二次投資的項目全部投產,年產值將達到9~10億元。
2
龍頭企業與實干型政府的強勢組合
其實,沭陽獲得投資客青睞并非偶然。
近日,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受國家發改委委托,發布了5月份《全國城市信用監測月報》,對全國259個地級市過去一年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四個領域的情況進行評估,宿遷信用指數得分為86.74分,位居全國第一,成為最誠信的城市。
不僅如此,沭陽交通便利,地處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的交叉處,周邊有徐州、連云港和淮安三大機場以及一個港口,特別是政府親商的氛圍,得到投資者的高度評價。
實際上,早在2014年沭陽就明確了“2+1”主導產業戰略,重點集聚紡織服裝、裝備制造以及電子信息三大成長型主導產業。
“我們將按照《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要求,把制造業強縣作為工業強縣的重要方略,在提高針織產業園智能化水平上下更大功夫,以技術創新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針織產業實現融合,打造沭陽智能針織特色品牌。”沭陽縣委書記、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胡建軍表示,只有實體產業實現智能制造,才能帶動產業鏈條上相關領域的轉型升級。因此,在已有全產業鏈紡織工業的基礎上,沭陽將大力推進設備智能化作為全縣紡織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第一步。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沭陽縣中小企業產業園于2012年建成,總占地330畝,但多年來無生活配套設施和南北主干道路等客觀因素,因此無項目入駐。
2015年3月11日,經沭陽縣領導會辦,由開發區接管中小企業產業園,由投資促進局局長、紡織服裝產業招商局局長魏偉兼任管委會主任。當時,園區在環境、配套、政策上都沒有任何優勢,同時還面臨很多遺留問題。在魏偉帶領的新團隊下,迅速理清發展思路,從環境配套、政策制定、項目招引三管齊下,管委會共拜訪和接洽企業80余家,接待考察客商30余批次,目前,園區近30萬平方米的廠房已基本被預定,而大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投產。
以西南針織為例,該企業在2015年11月30日正式入駐中小企業產業園,從辦理相關證件到正式投產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小到水電、招工,大到企業融資等,管委會全部包辦,正是因為這種‘沭陽速度’和服務,西南針織計劃將其在浙江和上海的業務逐步轉移到沭陽。”西南智能紡織廠長王琪向本刊記者講述到。
在沭陽提出“未來針織靠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的發展定位后,西南智能紡織率先走在了行業前列。目前,該企業擁有全球先進的意大利羅拉蒂(LONATI)全自動襪機500臺,王琪表示,這些設備使得企業產值翻上一翻,用工量還減少了20%左右。在嘗到智能化給企業帶來的甜頭后,西南智能紡織決定要把智能設備增至2000臺以上。
據悉,沭陽是全國最大包覆紗產業基地,擁有4800多臺套包覆紗先進設備,占全國市場份額20%以上。目前,沭陽圍繞包覆紗從紡絲、加彈、織造、印染到成衣,已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條,這種產業集聚優勢,使得產業鏈條間信息匯聚速度加快,資本成本優勢凸顯,同時,同行業間的充分競爭也使得企業技改方面主動性增強,從而帶動產業向更上游和高端市場邁進。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追逐利潤只是一個方面,對投資地軟性服務的關注度正在逐年提高。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少東說:“企業對政府的服務是邊做邊看,政府要少說多干,甚至是不說多干,讓企業感受到政府也是實干型的政府。”
3
高端智能化的集聚
除了誠信和實干之外,特色也是沭陽吸引投資客的一大法寶。
眾所周知,在全國各地每年都有各類產業園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而沭陽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大而全的做法,因為作為一個縣域城市,會受到很多資源和要素限制,所以他們決定要從自己的優勢領域入手,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專注性的特色園區。
對此,同時兼任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的魏偉表示,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為投資企業提供的軟硬件服務一應俱全,從水電氣熱到廠房宿舍,全部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降低企業在用工及管理方面的成本,讓企業從繁瑣的管理中解放出來,專心做好生產研發工作,園區不僅僅是招商、建設,而是要關注企業所需所想,讓企業的發展的潛能得到有效釋放。
“我是諸暨人,但到沭陽投資,看重的是政府的政策和產業環境,在諸暨,一畝用地要100多萬元,如果企業把廠房用地買下來,其他的事情都做不了了,但沭陽對企業在用地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優惠政策,讓我們可以將更多資金投入到生產研發方面。”江蘇嘉德纖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堅說道。
據悉,嘉德是一家技術與資本密集型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公司擁有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裝備,其中有國內引進的首臺套意大利精密絡絲機和SSM精密絡筒機,年產各類氨綸復合型包覆紗1000噸,且每年以兩位數遞增,90%產品出口意大利、烏克蘭、土耳其、以色列、巴西、美國、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際高端客戶,用于國際先進的無縫針織內衣生產用原料,出口量一直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
徐堅向記者介紹說,以前,嘉德為了完成訂單,不得不找代加工企業,但由于質量無法管控,導致嘉德不僅沒賺,反而要賠錢,而從今年開始,嘉德不再找任何代加工,以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也正因此,嘉德開始考慮擴張產能,徐堅透露,企業在去年已經向相關部門提交了報告,希望和國外的客戶一起投資,于在建的智能針織產業園中翻倍擴大現有產能。
對于入駐智能針織產業園,徐堅也不是沒有考慮過,甚至是親自到入駐的企業去了解過。“我去看過要入駐園區的企業,很多企業的設備都是國際領先的,我認為園區的打造不單是設備的升級,很多新的理念和思維也會帶到產業園中,并對產業產生一種引領,嘉德也能與先進企業為伍,互相學習,當然,產業園中產業鏈配套完整,企業間可以資源共享,分解成本。”
魏偉也表示:“對于沭陽來說,我們打造的是智能針織的升級版,不僅是轉型,還要升級,我們擁有業內最具實力企業家,最尖端的設備,而我們政府則要用最優質的服務來與之配套,打造出全國最優質的產品和產業。”
在建的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
記者了解到,沭陽自2016年3月全力打造的全國首個智能針織產業園開工以來,目前已經有4家規模企業入駐,總投資超過10億元,該園區的打造不僅是實現生產環節的智能化,在園區管理、裝備以及產品開發方面都將實現智能化,比如要培育企業生產研發醫療襪、保健襪、功能襪等領先化智能產品。
用沭陽縣縣長、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卞建軍的話來說,沭陽承接的不是一般的產業轉移,而是產業鏈高端、智能化的集聚。
[編輯 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