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提到家紡展,尤其是以布藝面料為主的秋冬家紡展,更多人可能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展位上以各種方式懸掛擺放的各色及各種材質的布料,來展會的人也大多只是奔著挑選供應商的目的。而當今年秋冬家紡展再度在上海拉開序幕,筆者卻在看展過程中發現與往年,甚至是相隔一年的2016秋冬家紡展的明顯不同。
3號軟裝設計館、4.1環球生活館、5.1家居潮流館、5.2多彩海寧館、6.1時尚余杭館、6.2家具布藝館,6個展館各自定位不同特色,不同側重也讓觀眾可以有選擇性進行參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兆華用3大趨勢5大亮點對今年秋冬上海家紡展進行了解讀,他指出開放、共享、突破, 發力"大家居"新格局,是2017上海家紡展的關鍵詞。
于是,現在,當我們再度來看這一年一度的家紡業盛世,會發現,我們看到的已經不再僅僅是面料,不再僅僅是B2B的品牌供應鏈關系,更多是為了未來著眼的,面向更廣大消費人群的布局。
一次將家居做成藝術品的展--無界之合
進入3號館,首先就被這個跨界家居藝術展區所吸引,不僅因為新浪家居是此次藝術展的合作媒體,不僅因為對無界之合新一年展出的期待,也不僅因為這里展示了我所熟悉的大師們的跨界家居藝術作品,更是因為這撲面而來的,家居藝術氣息。
曾建龍《提籃生活》,始于一次旅行的設計,之前在他的演講PPT中見過如今見到了實物。
吳濱《墨+》,靈感來自中國水墨山水畫,以江南卵石為造型元素設計的一套家居產品。
鄭仕梁《翩》,用極簡的線條,勾勒出時尚與古典,兼具東西方文化特質的椅子。
金堅的《構·界》,讓我們看到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一切的美源于自然和生活。
李想的《建筑師的妄想癥--抽象幾何》,通過家具設計延伸夢中的建筑縮影。
凌子達的《七巧板》,巧妙地讓模塊化家具更為感性,考的就是你的想象力。
潘冉的《相顧》,一個微觀建筑體塊,取材天然香樟木鑿挖而成。
……
這是一場視覺盛宴,也是一次關于軟裝搭配的靈感啟發。
原來你對家居的定義長久以來都太狹窄,原來,我們可以玩得更HIGH更大膽!
一場關于中國家用紡織品的流行趨勢發布--細品精看
紛呈的展會,多樣的展館,無處不傳遞著關于家紡的流行趨勢,而3.1館F09展區更把這些趨勢總結為"回歸本真、聯系感知、不設邊界、再度思考"四大主題。
數字屏幕日益普及和它匱乏的內涵所產生的緊迫感,引發家紡人對自然界的根源和經驗與地球之間關聯性的研究。回歸本真這一趨勢就是希望能夠通過主題色彩傳達平和與寧靜,表現出原始環境的能量與活力。
數字革命開始于通過數字實體功能轉化和換位越來越多的"現實生活"活動。如今,相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虛擬在物質世界中逐漸顯露出來。聯系感知這一趨勢的主題色彩由清晰的、喚起數字景觀的冷色調構成。全息色在于增強與黑色或深紅色、紫色的對比關系。
多維的城市競爭和網絡正在改變我們感知環境,身份和如何傳遞一種文化物質的方式。
用一種不尋常的現代創新手段改寫傳統的、富有歷史性的特定遺產,產生了民族和城市之間的傳統工藝品和當代設計的折衷和混合修改。
紅色和橙色,這些非常溫暖的傳統色彩,融入到新的城市環境中,與受城市環境影響的較冷色調,航空藍色和凋零的玫瑰色,共同組成了不設邊界這一主題的色彩。
我們正處于一個轉變的時期,我們摒棄了多余的存在,發現了永恒的經典,重塑未來的價值。經典產品通過創新的外在處理和功能材料的引用:可持續性變得非常復雜。大眾產品引入手工制作的細節,被消費者逐漸關注。
再度思考這一趨勢的色彩清晰而細膩。從淡粉色到奶油色、水綠色,和一些深色,如深紫紅葡萄色,海軍藍和森林綠。
一次還原組成又結構組成的藝術展--認識纖維
談到纖維,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不是顯微鏡下的觀察物,那由連續或不連續的細絲組成的物質。纖維用途廣泛,可織成細線、線頭和麻繩,造紙或織氈時還可以織成纖維層;同時也常用來制造其他物料,及與其他物料共同組成復合材料。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認識纖維大多數都已經是他們成為一個整體融于衣物之中,這次展會,還特別開設了一個有關纖維的藝術展區,我在逛展中無意中發現,甚是驚喜。
在展區的介紹中這樣寫道,在我們當今社會中,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纖維藝術一樣保留著如此純粹的原創性特征,它承襲了經典文化理念又顛覆了傳統技術模式,它打破了工藝與材質的一切界限又開始了技藝與材料的相互融合。在充斥著復制和模仿的今天,唯纖維藝術永葆青春,且獨一無二。
一期一會的相遇,一次驚喜的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