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節假期剛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堅持了數年的春季調研大行動就已全面鋪開。從3月初開始,多路調研組在中紡聯主要領導的帶領下,分赴江西、浙江、山東、江蘇、福建等地的紡織產業重點地區和企業進行調研。據了解,本次春季大調研提出了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責任發展等重點課題,共分7路展開。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編制之年,因此,今年的春季大調研不同于以往,在對行業運行包括市場分析、生產要素變化、政策環境等展開調查研究的同時,還被賦予了辨清新常態、把握新方向的新使命。
創新驅動
向科技要效益、要成果
以創新驅動為主題的調研組共分為4路展開調研,分別為智能制造與協同創新、兩化融合、品牌建設與供應鏈優化、管理創新與人才建設。調研組了解到,科技創新、品牌建設、人才建設等已成為企業發展重點。
3月9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帶隊的調研小組,以"科技創新--智能制造與協同創新"為主題,赴山東省泰安市對山東康平納集團、華興紡織集團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魯普奈特集團等8家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并組織地區企業進行座談交流。通過走訪,調研組發現,這些企業雖然身處不同的紡織產業領域,但他們成功的關鍵都是依靠科技創新。
孫瑞哲(前右三)一行在魯普奈特集團參觀。
華興集團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實現殼聚糖纖維及產業化應用的企業,依托纖維制造技術,企業延伸了產業鏈,從纖維延伸到了終端類,從紗線延伸到內衣、再到面膜乃至航空航天產品,通過技術創新,企業不斷圍繞殼聚糖纖維擴大產品外延。
山東康平納集團在裝備領域所取得的業績則是業界有目共睹的,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已經成為行業焦點。這是一個典型的科技創新案例,在長達十多年的轉型之路上,企業通過與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緊密合作,最終實現了成功轉型。
當然,在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經營狀況欠佳的企業,他們在面對國內外需求低迷、要素成本上漲等重壓之時,更加明確要在依靠科技創新尋求突破。
3月8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一行就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情況,前往江蘇無錫展開調研,深入企業了解運行情況,并組織企業進行座談。
夏令敏(前右一)一行參觀紅豆集團
在座談會上,紅豆集團、無錫一棉、宏源紡機等10家單位的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兩化融合的運用情況。據企業反饋,企業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運用都相繼走過了很長的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紅豆集團獲得工信部頒發的第四批八家虛擬運營商牌照,成為首家獲得此牌照的紡織企業。
調研組認為,工業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的結合是企業轉型的重點。在向中高端方向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需要自身的轉型,這來自于企業信息化的推進,以及兩化融合水平的提升。
座談會后,調研組還參觀了紅豆集團和吉姆兄弟(無錫)服裝有限公司。截至記者發稿,調研組又奔赴浙江濮院,了解當地企業兩化融合情況。
3月10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莉帶隊的品牌建設調研組來到江蘇海門,參觀了中國家紡博物館及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并召開了調研專題座談會。
會上,疊石橋海門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江永軍介紹了疊石橋家紡產業的發展情況。據了解,家紡產業是海門疊石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支撐產業、主導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海門形成了以疊石橋市場為核心的家紡產業集群。江永軍透露,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在2014年的整體運營較為平穩,疊石橋市場去年交易額553億元。多年以來,疊石橋高度重視家紡品牌建設,截至目前,集群區企業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件、江蘇省名牌產品11件、江蘇省著名商標10件。
據了解,品牌建設調研組另一分隊也赴福建、浙江就品牌建設情況展開了調研。
3月9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紀朝、紀委書記王久新帶隊的管理創新與人才建設調研組,在福建長樂與當地企業召開了座談會。
楊紀朝(左一)、王久新(左二)等一行在聽取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生產情況
座談會氣氛活躍,大部分企業普遍反映用工難,年后開工難、原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高企等實際問題給企業發展帶來了諸多影響,但也有部分企業在用工方面有自己獨到和領先的地方。據金源紡織董事長鄭洪介紹,企業一直非常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今年春節后企業開工率非常好,從正月初八到十五,開工率已達到90%以上。
隨后,調研組走訪了長樂市錦源紡織有限公司、長樂市新華源紡織有限公司等企業,了解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
請繼續關注(紡織服裝周刊記者 胡曉玉 賴松 歐陽瀟 袁春妹呂楊 牛嬋 吳昕潞 文/攝)[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