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節假期剛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堅持了數年的春季調研大行動就已全面鋪開。從3月初開始,多路調研組在中紡聯主要領導的帶領下,分赴江西、浙江、山東、江蘇、福建等地的紡織產業重點地區和企業進行調研。據了解,本次春季大調研提出了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責任發展等重點課題,共分7路展開。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編制之年,因此,今年的春季大調研不同于以往,在對行業運行包括市場分析、生產要素變化、政策環境等展開調查研究的同時,還被賦予了辨清新常態、把握新方向的新使命。
結構優化
調整是破解難題的根本
結構優化調研組分兩路出發,重點就區域結構與產業轉移、原料結構、紡織業服務延伸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調研。調研組了解到,凡是良性發展的企業和地區,無一不是以調整為抓手應對競爭,從而更優更強。
3月9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帶隊的調研組來到江西九江市,深入紡織企業,重點就行業運行、企業發展情況以及區域結構調整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王天凱一行先后與江西華孚色紡有限公司、瑞昌鴻達紡織有限公司、九江恒生化纖有限公司、江西德鑫紡織有限公司、德安塑麗龍紡織有限公司、江西錦興紡織有限公司以及鴨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交談。
王天凱(前右二)一行在考察華孚色紡集團江西生產基地。
王天凱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紡織行業的區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也將進入一個新常態。在此背景下,區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各方面的要素正在發生重要的轉變,單純靠成本吸引的轉移優勢現在已經逐步減弱,原有的模式已不能適應目前的發展需求。因此,區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需要尋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方式,要深入探討行業市場發展與產業格局的結合點,要準確判斷區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的發展前景,深入挖掘出產業發展的潛力,促使江西紡織產業的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該小組還將于近期趕赴新疆,調研當地紡織行業發展情況。
3月8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一行則前往浙江桐鄉、海寧、許村、諸暨、義烏等地,對當地化纖、針織、家紡企業及產業集群地進行調研。調研顯示,凡是良性發展的企業和地區,無一不是以調整為抓手應對競爭,從而更優更強。
近兩年,當不少化纖企業受到行業階段性產能過剩的困擾時,新鳳鳴集團近三年投資卻超過40億元,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聚酯裝置和紡絲、自絡、包裝自動化生產線。集團董事長莊奎龍用一組數字反映了企業發展現狀:2014年,公司紡絲能力增長45%,完成產量179萬噸,產銷率100%,實現利潤3.6億元,納稅3億元。
高勇(前右一)一行在了解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公司產品開發情況。
桐昆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滌綸長絲生產企業,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許金祥稱,公司近幾年通過持續不斷的結構調整和"機器換人",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為國家納稅超過61億元。
海寧經編產業園近幾年依靠政府引導,以"服務業創新發展"為調整方向,加快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上融入海寧服務業"一帶十區"的發展戰略,推動了經編產業升級。
許村鎮政府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規范許村家紡產業集聚化能力,以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合力發展,拆掉400萬平方米的違建廠房,規范當地產業發展環境。
針對調研中反映出的問題,高勇稱,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調整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化纖工業要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絕對不是簡單地淘汰過剩產能,而是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對裝備水平高、耗能少、用工少、品質優的先進產能還要鼓勵投資。海寧馬橋經編和許村家紡的發展經驗和調整思路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示范效應,可向全國推廣。
請繼續關注(紡織服裝周刊記者 胡曉玉 賴松 歐陽瀟 袁春妹呂楊 牛嬋 吳昕潞 文/攝)[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