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2日舉行的2015年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從棉紡行業運行現狀和棉花需求兩方面作了題為《中國棉紡織行業展望和需求分析》的精彩發言。
棉紡行業現狀
隨著經濟需求的減弱,棉紡織行業產能也有一些調整。近幾年紡織企業實際開臺率不足,紗產量有所下降,2014年產量在1800多萬噸,梭織布在600億米,同比減少5%。隨著需求的發展和臨時收儲政策,加速了非棉纖維的使用,去年已經達到了65%左右。朱北娜認為以下幾個現象需要關注。
一是市場對棉紡織原料的影響。自2011年起,受收儲政策、市場需求及成本影響,棉花消費減少。今年4月份起,粘膠短纖價格上揚,棉價維持弱勢下行,國內棉價與粘膠價格縮小至1000塊錢。從化纖消費情況看,如果棉花和化纖的消費價差縮小的話,對棉花使用數量的增加是有利的。
二是原料采購情況。根據我們的調研,春節以后棉花采購連續兩個月增加,5月份略減。大企業的棉花庫存比較多,而小企業因為訂單、資金以及需求等情況,棉花庫存比較少。非棉纖維,尤其是化學短纖的消費是增長的,增長了3.43%。
三是從生產方面看紡織行業用電情況比較好,1-4月份跟去年相比用電量增加4.5%,紗產量同比增加了4.1%,布產量累計同比減少0.6%。紗和布的銷售量同比增加的,庫存量較上一年減少,整體而言,棉紡織行業跟去年同期相比還是有所好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棉紡織行業的虧損面是15%,織造業的虧損面是11%,但整體利潤同比有所上升。受進口紗的影響和市場影響,32支以下的紗線生產減少,高支紗銷售好于低支紗。色紡紗、緊密紡紗、混紡紗等差別化產品表現好于普通常規產品,混紡類產品市場占有率在逐步擴大。
四是進口紗的問題。我國紗線進口在2013年和2014年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年進口量200萬噸左右。在進口紗中,中低支紗相比國內有較大的價格優勢,且價格比較平穩。這對中國棉紡織企業的生產還是有一定威脅,我們預計紗線進口的熱度仍會增加。
紡企需求各異
朱北娜認為,不同水平企業的呼聲各不相同。紡織企業由于產品差異對棉花長度、含雜、馬克隆值、長度、斷裂強度、短絨率等指標有不同要求。大家更要關注是好企業的呼聲,這些好企業的聲音代表了整個需求的發展趨勢。其次企業更希望使用無"三絲"、異纖少的棉花。隨著我國中低支紗占比的下降,好企業更希望用無"三絲"的好棉花來生產高支紗。再次手采棉并非一定各方面都比機采棉好。但從常規角度來看,手采棉3級和機采棉3級,其主要指標不完全一致,對紡紗有影響。另外企業對機采棉的短絨含量反映比較強烈,覺得短絨太高,質量越高的品種對短絨的要求越高。
[編輯 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