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春雨綿綿的廣州,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兆華帶隊的品牌戰略調研組搭乘早航班剛一落地,就馬不停蹄地走訪了例外、茵曼、比音勒芬三家服裝品牌。
為把握行業在品牌建設方面的突出變化和成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品牌戰略組以優勢和創新型品牌企業為重點,采取集中開展座談交流和深入企業調研走訪相結合的方式,調研企業在"三品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亮點,指導2017年行業品牌建設工作。
品牌戰略組成員包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曉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瓊,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周一奇,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劉焱,中國流行色協會秘書長賀顯偉,中國絲綢協會柳恩見,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規劃咨詢二部經濟師賈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趙文佳,以及《中國紡織》雜志記者,在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劉岳屏,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珈的陪同下,走近了廣州服裝品牌。
生而例外,也需要健康的土壤
好的設計一定來源于生活。所以例外品牌就設在一片居民區里,這里有130名員工,每年兩千款作品,經過層層篩選后其中最好的設計與消費者見面。
例外總經辦主任兼產品供應中心總監左明生介紹,例外始終堅持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并在這個前提下尋求最好的發展。近兩三年,例外也遇到了綜合成本增加等問題,沒有大規模擴張,但財務數字一直保持良性上漲。
左明生表示,在市場越來越透明的前提下,例外為保持獨特性和差異化,一是在材質方面不斷的鉆研,應用更多的新材質;另外就是在手工藝方面加大力度,應用當代的設計、現代的科技讓傳統手工藝復活,與消費者更貼近。
例外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面向消費者的服裝款式,就從這道門后產生
在例外看來,中國紡織行業近些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是生態環境愈來愈健康,很多企業加強了研發投入;二是上游供貨商改變了思維方式,不再只做大單,而是愿意接小單;三是好的品牌一直在逐步成長,同時也在淘汰差的品牌;四是交流和融合的平臺越來越多,時裝周等活動越來越多,代表中國時尚水平的買手店、獨立設計師越來越多,成為中國時尚業發展的驅動力。
在整體趨向良性的大背景下,例外遇到的問題也很具體。一是原料成本、人工成本等綜合成本一直在上升,例如羊毛成本已經持續上漲30%,但成衣價格卻沒有上漲,擠小了利潤空間;二是行業標準更新不夠快,沒有跟上企業的創新和消費者的需求,例如目前受到很多消費者喜愛的植物染色和超細羊毛產品,因為一刀切的色牢度和起毛球標準在走向市場過程中遇到了阻礙。
對于例外遇到的困難,楊兆華表示,標準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紡織行業的一項共性問題,很多企業反映過類似情況,中紡聯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項目、從消費市場出發修訂新的標準。楊兆華同時提出了建議,除了在研發上持續投入,當前供應鏈的整合也很重要,要做到上下游聯通,發揮優勢,才能做到產品好、價格好、市場好,現在聯合會就在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建橋梁、搭平臺,在發展過程中保證產業鏈共鳴,使整個行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茵曼的改變,電商的改變
從2015年7月至今的一年半時間里,茵曼在線下鋪設了400家實體店,以線下體驗為主。與很多品牌的傳統思維和感受不同,茵曼在試水線下之后,認為線下大有可為。
茵曼所屬匯美集團CMO肖海坤介紹,去年馬云提出的"新零售",茵曼在2015年初就看到了趨勢,并開始嘗試從線上走到線下,經過測試后覺得線下大有可為,甚至在去年前三個季度銷售成績超過了天貓旗艦店。肖海坤說:最好的時候也有人賠錢,最差的時候也有人賺錢。很多新生事物都是有風險存在的,就看你怎么做。茵曼的線下體系充分應用了企業的大數據平臺,從店鋪選址、加盟商選擇,到后期的管理、分成都體現出了大數據的優勢。用互聯網思維做線下,茵曼打破了傳統線上品牌走到線下水土不服的常態,用自己的方式邁出了成功轉型的第一步。
當然,發展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茵曼在從線上到線下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非常實際,例如稅制問題,每到一個地方開設實體店都要有當地的法人;例如線上線下同款、明碼標價等要求很難把握和實現;例如國家對傳銷的定義相對模糊,三級怎么界定……
對此,楊兆華表示,茵曼的案例與傳統的線上轉線下不同,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線上轉線下是一個趨勢,因為現在線上的紅利沒有了,遇到的問題與十年前的線下是一樣的,目前線上線下成本差不多,線上已經沒有了優勢,未來趨勢一定是走融合路線,至于怎么走,要看企業的DNA是什么,茵曼的成功就在于清楚了解自己的DNA。
比音勒芬的自信,源于熱愛與堅持
比音勒芬,將高爾夫生活化的服裝品牌,產品線在男女裝的基礎上,分為三個系列:時尚、休閑、運動。
比音勒芬董事、副總經理陳陽介紹,董事長謝秉政在十三年前從香港收購了比音勒芬品牌,認為LOGO很有文化內涵,于是開始研究高爾夫及未來著裝方式。讓高爾夫服裝更舒適、更時尚,成為了比音勒芬的明確定位。品牌的渠道切入點很巧妙,并沒有從高爾夫球場入手,而是先走高檔的商場百貨店,有了市場基礎后再進入球場。
陳陽說,在產品的創新設計上,因為市場需求不同,有的消費者希望時尚一點,有的則希望莊重保守一點,因此針對不同市場需求會有不同的設計。此外,品牌與北京服裝學院進行了產學研合作,共同建立了高爾夫服飾人體工程研究中心,同時比音勒芬也是中國流行色協會副會長單位,從色彩入手讓高爾夫球場成為綠色的T臺。
在品牌推廣方面,比音勒芬通過贊助明星隊、大學生國家隊、奧運國家隊,打造百貨店邀請賽,冠名高爾夫頻道鐵桿會,五星戰袍收藏,文化巡展等方式,既展現了品牌的國家情懷,也彰顯了企業的人文關懷。
品牌戰略組對于比音勒芬的發展軌跡和運營模式表示了肯定,并詢問了企業上市后的發展規劃,陳陽說,企業上市后還是要做好主業,還有很多空間需要挖掘。他同時表示,不能只看到現在服務的客戶群,還要看到未來的消費趨勢,當然步伐也不能太快,既要抓住新客戶,更不能把老客戶丟了,這樣才能保持穩定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