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表示,此次申報所有企業合計用棉量達到1100萬噸,遠超過業內估計的全國700萬噸左右的實際用棉量。特別是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問題尤為突出。虛假申報擾亂進口配額正常管理,損害行業聲譽,也影響其他企業和其自身長遠利益。
早在6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發改委”)發布《關于2018年棉花關稅配額外優惠關稅稅率進口配額申請有關事項的公告》,為保障紡織企業用棉需要,今年發放一定數量的棉花關稅配額外優惠關稅稅率進口配額(以下簡稱“棉花進口滑準稅配額”)。本次棉花進口滑準稅配額數量為80萬噸,全部為非國營貿易配額。發改委各授權機構負責受理屬地范圍內的企業申請。
在公告發布后,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發布《申請棉花滑準稅配額特別提醒》,明確指出,“在申請棉花滑準稅配額時,要如實填寫相關信息提供相關材料,以免影響今后配額的申請和國儲棉的競拍。本次申請者必須為紡紗設備(自有)5萬錠及以上的棉紡企業,將配額給真正需要的企業,讓棉花真真正正用在紡織上?!?/div>
然而,對于紡織企業來說,80萬噸的棉花進口滑準稅配額是期盼已久的事情,公告一出,紡織企業們就摩拳擦掌,積極進行配額申報,甚至出現了虛報產能、用棉數量的現象。
據悉,個別企業實際產能僅有兩三萬錠,卻填報六七萬錠甚至十萬錠,有的企業做噴氣渦流紡實際不用棉卻填報大量用棉,有的企業不生產高支紗卻還大量填報,在明確要求一碼一申請、單廠申報的情況下,部分企業卻還以集團名義進行虛構申報。
為做好進口配額正常管理工作,發改委明確表示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從7月16日起兩個月內,對此次企業申報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發改委會和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所有企業進行普查。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表示,為推進進口配額的改革以及生產經營情況,7月17日~7月19日,將前往河北進行調研,隨后前往山東、河南等省。
增發配額利好紡企
按需采購切忌盲目
相比以往1%關稅配額89.4萬噸,限定其中33%為國營貿易比例,此次公告的重點在于增發的滑準稅配額全部為非國營貿易配額,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真正有需要的中小紡企補充棉花。不過,下游的紡紗廠有沒有足夠的訂單來支持使用增發的80萬噸配額呢?
業內人士表示,實體企業講究的是“訂單優先,利潤優先,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當下正處于傳統的紡織淡季,大紡企訂單生產要提前鎖定或囤原料庫存,小紡企則是以觀望為主。對于外貿企業來說,7、8月的生意的確普遍清淡,有外貿企業負責人表示,從7月份到9月份這段時間基本上屬于紡織市場的傳統淡季,訂單下滑,銷售數量減少,企業大多利用淡季這段時間來研發新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本次棉花配額增發對中國棉紡廠是利好。但棉花屬于大宗商品,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國內外投機商炒作氣氛很濃厚,一旦有機會就會“搞一把”。對于實體生產型的紡織企業來說,盡量不要參與“搶配額、炒棉花”的大軍。即使美棉價格到達100美分甚至更高,棉紡企業還是要根據自身接單的情況決定原料采購。對外棉的需求量取決于“使用外棉的訂單”有多少,做好原料采購的“供應商庫存管理”,國內保稅區倉庫里的棉花庫存是首選,棉紡企業不顧現實,“敞口賭后市”的做法要不得。(魏詩雯)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