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日從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昌林指出,由于中國經濟當前穩中向好且長期穩定向好,市場回旋余地大,發展動力足、韌性強,中美貿易摩擦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影響不大。
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北京時間4月4日,美國公布擬加征25%關稅的中國商品清單,涉及每年中國出口美國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為反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當天中國官方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
王昌林認為,首先,中美貿易摩擦為中國直接帶來的就業崗位凈減少規模有限,風險完全可控。貿易摩擦所涉及的機械設備、醫藥、鋼鐵有色等行業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部分企業對美出口額小幅下降不會引起大規模裁員。同時,考慮到部分出口商品可以轉向其他國家或者國內市場,就業崗位實際受到的沖擊將會更小。
王昌林表示,即便本次美國“301調查”所涉及的500億美元出口商品有所下降,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也不到0.1個百分點。中國完全可以實現經濟增長6.5%左右的預期目標和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的目標。
其次,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物價影響可控。近年來,中國從美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是大豆,進口值在130億至160億美元。據初步估算,假設中國大豆價格上漲25%,將拉升國內居民消費價格(CPI)約0.25個百分點,平攤到全年,預計CPI波動中樞將保持在2.4%的水平,仍在3%的調控目標之內。進一步考慮其他國家農副產品對美進口品的替代效應,中國對美大豆、豬肉等加征關稅的反制行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將會更低。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看,由于中國對美直接出口的鋼材、鋁制品、化工品規模有限,美國對中國相關出口品加征關稅,對PPI影響有限。
此外,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市場影響不大。王昌林指出,從供給側來看,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出口商品征收25%的關稅,將逐步沿著產業鏈和價值鏈上下游進行轉嫁,最終結果會由出口商、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貨商以及美國采購者共同承擔,并不會完全由中國企業負擔。此外,中國出口企業不僅可以選擇內銷市場和其他國家出口市場進行對沖,而且還會有企業庫存周期進行源頭化解。從需求側來看,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內消費市場不斷拓展,對高端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美對中國加征關稅的產品市場可以部分轉向內銷。據測算,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首次超過美國,達到40.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6.1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市場。 (龐無忌)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