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發生了深刻變化,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條件與市場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我國紡織工業進入了增速放緩、動力轉換、結構調整的新常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被譽為中國紡織由大到強“體系標準”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正式發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設紡織強國,要在科技進步、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五年來,行業圍繞《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品牌建設、科技提升、可持續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本系列報道分為品牌建設篇、科技進步篇、可持續發展篇和人才培育篇。
品牌,承載"價值原子"力量
"創造自主品牌新優勢是提高市場話語權的重要標志",紡織行業很早就提出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五年來,行業企業不斷發力,以品牌建設為根本的戰略發展目標也越來越清晰,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的,融制造、時尚、科技三要素于一體的品牌建設,正成為我國紡織工業最重要的"價值原子"。
男裝展中的都市風格
全產業鏈品牌體系正在形成
在五年前,談到品牌,聊到流行,浮現在人們頭腦中的一定是一些知名服裝家紡品牌,絲毫不會與纖維、面料等紡織前道產品聯系起來。然而五年后,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寧波緯一、新申等纖維、面料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
為了提升"中國纖維"品牌整體競爭力,引導化纖企業注重品牌建設,從2012年開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聯合多家單位,創新推出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五年來,入選的纖維品牌達94個,其中有約50%的企業在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又建立了產品自身的品牌,并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以及下游與終端用戶的廣泛好評,如盛虹集團的異彩紗、新鄉化纖的幻彩絲、山東英利的瑛賽爾、新會美達的達麗綸等。
再看面料企業,寧波緯一、新申集團等借助中國國際時裝周等國際舞臺,聯手國際知名設計師連續多年創新性推出了屬于面料的時裝秀,進一步打響了自己的面料品牌。
十八大以來,全行業品牌意識進一步提高,全產業鏈品牌體系正在形成。目前,中國原創服裝品牌梯隊基本形成,根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全國大型零售企業數據統計,國內市場活躍的國內外服裝家紡品牌約4000個,其中國內品牌3500個,自主品牌是國內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全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00多個。
同時,品牌企業全球化布局進程加快,海外投資呈現多區域、多行業和多形式加速推進的態勢,部分有條件的服裝品牌開始借助資本市場,通過并購、合資及參股等方式整合國際資源。走過45周年歷程的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剛剛更名為山東如意科技時尚集團,標志著如意將全面跨入科技紡織和時尚品牌發展的嶄新征程。經過近幾年的辛勤耕耘,如意集團擁有30多個國際知名服裝品牌、5000家品牌服裝零售店。
如今,由國家政策支持、行業協同推進、企業培育管理、社會機構參與等多方共建的品牌格局基本形成,由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及品牌文化構成的品牌價值體系得到廣泛認同和踐行。
品牌培育及評價體系日臻完善
2016年初,一則消費外流的新聞在國內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當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部署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同時,為著力補齊自主品牌發展短板,經國務院批準,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從國家層面看,做大做強中國品牌獲得了空前關注。
七匹狼展出的服裝設計靈感源自苗族、藏族的刺繡,傳遞出不一樣的時尚男裝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品牌工作辦公室主任,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在解讀"三品"戰略如何在紡織服裝行業推進、實施時指出,品牌依然是行業的短板,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強勢品牌,為此行業將"三品"戰略列入了《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大力實施"三品"戰略。
實際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歷來都非常重視行業品牌建設。早在2011年,行業就提出要創造自主品牌新優勢,提高市場話語權,并于當年成立了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從2012年起至今,堅持每年發布《中國紡織行業品牌發展報告》,總結紡織服裝品牌發展新特點、新趨勢,并為下一步的發展提出方向和建議,帶領紡織服裝行業品牌建設進行了很多有力的探索。
為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優勢服裝家紡品牌企業,從2012年起,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服裝家紡行業開展了自主品牌建設情況調查工作,不斷挖掘吸納創新能力強、具備發展活力與潛力的優勢品牌。目前已確定了120家"重點跟蹤培育服裝家紡自主品牌企業"。據這120家服裝家紡自主品牌企業數據顯示,在經營業績方面,這些紡織服裝企業2016年的主營收入平均達到20億元,同比增長5.6%,平均利潤率為11.07%,遠優于行業的平均水平。
近五年來,共有50家紡織服裝品牌企業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的品牌培育示范企業稱號。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等機構認定發布的"2016年紡織服裝品牌價值50強"中,有6家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連續兩年參評的23家企業品牌價值平均提升了26.3%,8家企業超過了50%。從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品牌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成效顯著。
目前,中國原創服裝品牌梯隊已基本形成。
品牌發展更加貼近市場
近年來,中國紡織行業品牌與科技創新的聯系也越發緊密。一方面,企業在科研上的投入逐漸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化仍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科技進步的重要方向,一些傳統服裝企業開始探索智能化轉型。紅領集團就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成功轉型,而且還形成了獨特的模式,曾以150%的年利潤增長率震驚整個服裝業。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創始人張代理用信息化手段解決了西服定制大規模生產的難題。
在模式創新的探索過程中,行業品牌不僅加大了對消費者需求的研究,還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探尋著更多可能。品牌對于共享經濟、社交經濟、IP跨界合作等模式的探索均有成果顯現。比如,羅萊、富安娜等家紡企業就以大家居的概念,將產品從單純的家紡產品擴展到家具、家居、家飾等多個領域,拓寬消費者關注點。
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中,行業品牌的發展同樣風生水起。此外,隨著新三板業務的加速推進,企業開始選擇新三板作為對接資本市場的快速途徑,登陸新三板的熱情增加。企業并購日益活躍,推進了品牌資源優化與國際化。同時,品牌的跨界經營成為常態,改變著企業品牌的內涵與外延。(郭春花)
精于品質的大楊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