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國絲綢從天府之國出發走向世界--"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國佛教協會,以及美國、瑞典、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國家相關研究機構的90余名中外學者匯聚蓉城,參加此次研討會,探討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與會專家共同參觀了"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對這場文化盛宴贊不絕口。
李后強教授指出,唐代詩人李白有詩云:"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今天是農歷三月十二,正是古成都蠶市繁忙之際。成都的蠶市歷來為文人所點贊,宋代詞人柳永贊嘆"錦里風流,蠶市繁華";僧人仲殊寫下"成都好,蠶市趁遨游"。那時的成都,"每及上春,以蠶為名……,商旅輦貨而至者數萬。"所以,今天我們研討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實際上是發思古之幽情,尋遠歲之神秘,說絲思源,正本清源:四川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中國絲綢從天府之國走向世界。
天府之國的絲綢史4000年來從未斷裂凋敝。川西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源充足,適宜栽桑養蠶。漢代揚雄《蜀王本紀》稱:"蜀之先,名蠶叢,教民蠶桑。"古蜀國第一個蜀王蠶叢是中國華夏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戰國到兩漢時期,四川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蠶種、取蠶、抽絲、印染、設計、織造的專業。漢代班固在《后漢書》中贊嘆蜀錦是女工之業,覆蓋天下。《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曾下令益州留下三年稅輸,為宮廷織造七成錦帳,以沉水香飾之。三國、魏晉時期,長江流域最著名的便是蜀錦,南朝學者山謙之的《山陽記》記載:"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于蜀,而吳亦資西道。"唐宋時期,成都逐漸發展成為南方絲織業中心之一。明末清初,四川雖經戰亂,雖然成都錦坊盡毀,但閬中所產絲綢"精細光潤,不減湖絲",世稱"閬繭"。民國時期,成都家家戶戶都能聞聽機抒聲。今天,蠶桑絲綢產業是四川的特色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產業規模全國領先。
四川盆地是蠶桑搖籃和絲路源點。世界了解中國,最早從絲綢開始。印度古語的"賽里斯"(seres)和梵文"支那"(Cina),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都是絲綢的意思,比陶瓷(china)早得多。蜀,就是野蠶之意。1993年3月《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奧地利科學家在古埃及女性木乃伊(21世王朝法老)頭發中發現一塊絲綢,并證明來自中國蜀地,這說明公元前一千年四川絲綢就已經到了埃及。最近在兵馬俑、三星堆的人物造型中都找到了絲綢的痕跡和標識,在印度、土耳其、埃及、非洲等地一些博物館都能找到中國古絲綢。說四川盆地是蠶桑搖籃和絲路源點,是因為它同時具備"六大要素"。一是自然要素,就是能適合優質野桑樹生長的條件,比如海拔高度、土壤酸度、空氣溫度、濕度等;二是生物要素,就是有適合優質野蠶生長的氣候條件,本地有野蠶種;三是技術要素,就是有紡織加工蠶絲的設備和人員;四是交通要素,有水路、陸路運輸的方便條件;五是交易要素,就是有絲綢市場和商業氛圍,但商業不能太發達也不能沒有;六是群眾要素,就是有一定規模的蠶絲產量和生產人群,種植業發達,群眾積極性很高。一個地方只有同時滿足這六大要素才算絲路源點。我們可以想象,在遠古時代起,原始野桑樹就從天府之國移栽全球,原始野蠶從四川盆地"移民"全球。
天府之國絲綢走向世界的"六度分析"。一是經緯度。四川在北緯30度、東經100度左右,成都、南充位于中國地理第二階梯,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溫度表現梯度變化,最適合蠶桑生長生產,但不利于長期地下保存。二是古城維度。長安和洛陽都是中國古都,說它們是古代絲綢之路起點實際是指"集散之地",當時成都特別是南充距長安和洛陽路途不遠,實為絲綢"生產之地",因此天府之國是絲綢"原產地",但因不是國都,所以歷史上未作為起點、源點。三是時間維度。最早去印度、埃及的絲綢應是四川的,因為古時從四川到云南再到緬甸、印度,比走北方的沙漠、荒灘、奇熱、風沙、冰雪之路要方便和容易,南方森林和物產豐富,氣候適宜。南方絲綢之路比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早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四是生物維度。原始野桑樹在岷江、嘉陵江生長茂盛,蠶叢從岷山遷徙成都平原發展蠶桑,南充高坪區都京街道在嘉陵江中就發現了兩根巨型古桑樹烏木。五是經濟維度。當年巴蜀經濟不如中原地區,這樣才能重視農業,發展蠶桑。西安、洛陽皆是絲綢銷售和精細加工之地。六是文化維度。《水經注》、《華陽國志》、詩詞、民俗、傳說、歌謠、地名、道路等,都有蠶桑記載。綿陽鹽亭黃帝元妃嫘祖養蠶紡絲,解決了技術和人才問題,把四川絲綢歷史提前到遠古時代。可以說,四川就是野桑、野蠶的馴化之地,就是蠶桑的試驗地、生產地和供應地,蠶叢是古蜀王也是"絲綢老人""絲綢祖先"。
時光跨越四千年,絲綢之路的"絲綢",從來都只是一個名詞和符號,除了絲綢,還有茶葉、香料、食鹽、花木、陶瓷等都在運輸和交易。古往今來,絲綢之路都是一條商貿之路、文化之路、友誼之路、發展之路、和平之路。時至今日,它代表的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之路。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中國絲綢穿越千年,從天府之國出發走向世界,今天的四川已然準備好,將南方絲綢之路對接"一帶一路",聯通南北文脈,完善商貿體系,配套國家戰略,為協同推進西部大開發、支撐西部地區的脫貧奔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四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