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上臺以后力推"印度制造"新政,期望借此吸引投資,為制造業發展輸入動力。新政出臺一年多來效果如何?印度距離成為全球制造中心還有多遠?透過"印度制造周",或許可以一窺這些問題的答案。
【總理辦展親推銷】
"印度制造周"展會13日至18日在印度金融和商業中心孟買舉辦,意在向世界展示印度制造業能力,進一步吸引國內外投資。
為充分展示"印度制造"的實力,莫迪政府從國防軍工、汽車零部件、軟件、制藥等印度制造業"最拿得出手的"行業中挑選代表性企業參展。觀展者由此得以近距離了解大到"阿卡什"導彈、小到藥品和日用品的各種"印度制造"。
除了展示本國制造業成就,"印度制造周"目的更在于向國內外投資者宣介莫迪政府發起的"印度制造"運動。
"印度制造"運動2014年9月26日正式推出,向國內外投資者和企業推銷在印度投資興業的吸引力。莫迪政府為此出臺一系列新政策,包括為有意投資的國內 外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改革勞動法律和稅收、簡化審批程序、吸引各界在印度投資設廠和擴大當地就業等。新政主要涉及25個行業,包括汽車、化工、制藥、紡 織、信息技術、港口、航空、旅游、鐵路、再生能源、采礦、電子等。
圖為印度總理莫迪(中)2月13日在孟買出席"印度制造周"開幕儀式。(圖片來源:新華社/歐新中文)
"印度制造周"開幕式上,莫迪率領多名部長出席。在大約2500家國際公司、8000家本土公司和來自近70個國家的代表面前,這名總理再次扮演起"印度頭號推銷員"的角色。
莫迪說,印度發展制造業最大優勢在于年輕人口,"65%的印度人口都在35歲以下"。此外,"印度是對外國直接投資最為開放的國家……我擔任總理以來,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48%,去年12月流入印度的外資是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高"。
他說,印度政府"正在積極努力,爭取讓印度成為全球制造中心。我們希望把制造業占GDP的比例從目前的17%提高到25%"。
【投資承諾難兌現?】
發起近一年半以后,"印度制造"在多大程度上從口號變成實際行動,在吸引國內外投資方面又有多大能力?莫迪政府似乎也有意通過舉辦"印度制造周"尋求驗證。
按照"印度制造"主要策劃者、印度工業政策與促進部秘書阿米塔奇·坎特的說法,"印度制造周"是"亞洲史上最大的多部門展會",收獲承諾投資金額總計達到15.2萬億盧比(約合2220億美元),其中不少投資承諾來自外國投資者,大約80%至85%有望兌現。
圖為莫迪(前排左五)2月13日為"印度制造周"中心會場剪彩。(新華社發)
不過,不少印度和國外媒體質疑展會是否如印度政府所描述的那樣成果不菲。新德里電視臺網站一篇報道以"峰會結束,現在該開始行動了"為標題。路透社則指出,這次為期6天的展會所收獲承諾投資金額比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發起的"活力古吉拉特"展會低不少。
按照官方說法,去年為期3天的"活力古吉拉特"展會獲得25萬億盧比(約合3651億美元)承諾投資。不過,路透社援引獨立研究機構的數據報道,那次展會達成的投資協議中,只有大約13%付諸實施,而印度各邦此類投資承諾的實際兌現率都不超過20%。
【"大象不可能幾個月就會跳舞"】
印度近年經濟增長數據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制造業發展前景受不少人看好。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在"印度制造周"開幕式上說:"全世界現在都在看著印度。他們以前曾經盯著中國,但現在把目光聚焦于印度。"
《印度時報》等當地媒體在報道中特別提及,參加"印度制造周"的中國企業不多。盡管如此,新華社記者在現場發現,發言者談論"印度制造"時三番五次提及中國。這表明,無論是技術還是投資,"印度制造"其實都與中國密不可分。
這讓記者想起當地朋友曾說過,不少印度品牌的產品其實屬于"貼牌",并非真正的"印度制造"。例如,印度市場上不少暢銷手機雖是印度品牌,主要零部件卻由 中國生產。用當地一些專家的話說,這類所謂"印度制造"不過就是在印度的工廠里"擰下螺絲"而已,并不是莫迪政府談論的那種"印度制造"。
圖為行人在孟買經過"印度制造周"宣傳畫。(圖片來源:新華社/歐新中文)
印度到底需要怎樣的"印度制造"?這其實一直是印度專家爭論的話題,在參加"印度制造周"的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中也不例外。
坎特表示,制造業正在發生改變,已經變得"很時尚"。因此,印度必須改變對待制造業的方式,應通過引入數字化讓密集勞動力更有價值,借此成為世界工廠。
印度國防部長帕里卡爾強調,印度需要越過勞動力技能差距這一障礙,讓勞動力迎接新技術浪潮對制造業帶來的挑戰。"我們需要的是訓練有素、能夠吸收技術并把技術運用到國防工業這樣高技術領域的人才。"
商業與工業部長希塔拉曼說,盡管強調"印度制造",但印度不能全面停止進口,而應促使本土制造企業抓住市場,把自身與全球價值鏈聯系到一起。
不同于印度官員的側重點,塔塔集團、金達爾鋼鐵電力公司等印度大型企業高管抱怨,這個國家落后的基礎設施阻礙經濟增長。
莫迪政府發起"印度制造"運動后,又相繼啟動"清潔印度"、"數字印度"、"技能印度"、"新創印度"等多個輔助性計劃。這表明莫迪政府認識到,"印度制造"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涉投資環境、人才培養、企業培育等方方面面。
只不過,完成這一切需要時間。正如印度知名企業比爾拉集團主席庫馬爾·比爾拉在"印度制造周"一次會議上所說:"其實沒有什么我們所不清楚的有關制造業的 秘訣,但是這就如同讓大象跳舞,它根本不可能在幾個月之內就能舞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