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外貿采購以返單、補貨為主,本地支柱產業家紡用品進入一年中的外貿淡季。記者走訪中發現,伴隨用工成本上升、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家紡行業迎來低利潤時期。一些商戶稱,行業訂單有所下滑,利潤也在下降,轉型已成必然。在電子商務時代,"互聯網+"成為了不少商戶選擇的突圍方向。
家紡行業進入微利時代
義烏市場上的家紡類產品,主要集中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四區和五區。一些商戶表示,從上半年的成交看,接單情況并不十分樂觀,產品利潤也在下滑。
"不少產品的利潤不到5%。"義烏曙光內衣商行店主華康稱,內衣行業競爭較大,產品利潤已不同往日。前兩年,產品平均利潤可達10%左右。
經營床上用品的盧先生介紹,面對電子商務的沖擊,線下爭奪尤為激烈。另外,工人工資連年上漲,對企業沖擊也不小。
一般情況下,成本上升,產品銷售價格也會水漲船高,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大多數商戶為了保住大客戶和老客戶,只得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據了解,金融危機前,無論外銷還是內銷,家紡用品的生意利潤都較豐厚。比如,一個床上用品四件套,平均利潤在30%以上,對于生產廠家來說,利潤甚至可以達50%。但金融危機以后,家紡用品利潤開始下滑,之前仍可達到10%~20%。只不過到了今年,面對多重挑戰,行業利潤降到了5%,有的甚至只有3%左右。
突圍方向:"互聯網+"
面對電子商務的沖擊,家紡商別無選擇,"互聯網+"成了不少商戶和企業的突圍方向。
"來自義烏購上的訂單,占了1/5左右。"盧先生接觸義烏購已有兩年,每天堅持打理,令他有了收獲。義烏購是一個背靠七萬實體商鋪、旨在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電商平臺,為商戶帶去訂單的方式有二:一是線上成交,二是線上引流、線下成交。
也有相當一部分家紡商戶,選擇自己探索"互聯網+"下的轉型路徑。今年5月,義烏本土一家襪業龍頭企業發布了一個獨立的微商品牌,宣布進軍微商領域。其背后的邏輯就在于,傳統的銷售渠道及互聯網渠道逐步飽和的狀態下,移動互聯網的運用可為紡織品行業的發展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臺。
業內人士稱,在全國范圍內,"互聯網+"亦已成為眾多家紡企業轉型之法。比如,富安娜在2014年年報中表述,線上新渠道實現營收3.59億元,同比增長6%;羅萊家紡電商營收則實現4億元左右,占比由10%提升至14%;夢潔家紡電商渠道亦實現約1.6億元營收,同比增長約60%;今年5月28日,富安娜宣布已入股出口電商企業浙江執御,正式涉足跨境電商行業。
由此可見,在 "互聯網+"的風口中,越來越多的家紡企業開始順勢而為。
"低利潤將成為實體銷售面臨的最主要困難,尋求新的銷售方式和利潤突破點對家紡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盧先生稱。
指數衍生:中國夢棉麻抱枕銷量上升
床上用品類上周價格指數為100.21點,小幅上漲,行業近期整體行情穩中有升。內銷方面:金貂絨條紋毛毯、拉舍爾兒童卡通印花毛毯、午休毯、沙發毯等產品成交活躍;可拆兩用抱枕、中國夢棉麻抱枕、卡通人物趴趴枕等產品銷量上升;冰絲床席、竹席、草席等席類以老客返單為主,銷勢平穩。外銷方面:民俗類毛絨蓋毯、棉線毯、雙面絨化纖毯主銷非洲、中東等地,訂單量穩定。(馮俊江)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