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比現場
"張謇杯"家紡設計大賽已經舉辦了8屆,從規模上來說,每一屆都有所提升,本次大賽參賽作品達到300余件創新高,其中包括美、英、法、澳、韓等8個國家近百件作品。
國內著名品牌羅萊、孚日、紅豆、蕓祥、恒源祥、潔麗雅、亞光、大東等企業參加了大賽。參賽作品的類別有床品、毛巾、地毯、布藝、非遺等。
與往年不同的是,組委會決定了一項創新舉措,那就是評選過程向記者開放,記者可以參加評選會議,聽取評委的意見陳述,有的作品在票數相等情況下,要經過新一輪投票,對于有些爭議性作品,評委通過陳述和辯論,同樣通過新一輪投票來決定。評選結果出來后,評委就獲獎作品在現場與參賽企業代表、設計師等面對面交流和評述。這項舉措和創新,使得評選更加透明和更具權威性。本屆大賽雖有幾個新變化,但這項創新舉措應該是大賽最大的亮點。
部分評委
大賽評委、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堂皇家紡董事長荊玉堂在接受記者現場采訪時說,本屆大賽就規模來說是歷屆最大的一次,國外參展作品多于往年,國內家紡大品牌參賽多于往年,評選過程開放增加了透明度使大賽更具有權威性,這是本屆大賽的一個新變化,但是,大賽要繼續搞下去就要不斷創新,要注入新的內容,也要改變已有的固定模式,使大賽成為中國家紡行業乃至世界家紡行業的重大賽事。
大賽評委、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裕隆工貿集團董事長高郎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說,今年的大賽我注意到,許多作品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上做了努力,許多作品將中國藝術元素運用的很好,傳統的經典圖案、花色和工藝都有繼承,體現出"中國設計"的魅力,也有一些作品在"西風東漸"潮流中捕捉外來元素,將中西文化藝術揉進一起來體現時尚感,本次非遺作品也非常突出,充分展示了經典傳統手工藝精髓。
兩位外國評委,意大利紡織專家伊瑪和韓國紡織專家孫在順在記者提問時,從不同角度評價了本次大賽,她們說中國的紡織制造非常強大,在本次大賽中有許多優秀作品給她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中國的一些藝術元素體現的很好。她們同時希望設計者能夠更加努力,把作品設計的更精細一些,把外來元素結合的更好一些,使作品不僅有健康的實用性也更有藝術價值。
面對面現場,新聞發言人:江南大學教授張毅(右一)清華大學教授賈京生(右二)
本屆大賽新聞發言人、清華大學美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賈京生在現場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張謇杯大獎賽已經歷時近十載,影響不斷擴大,但是,讓我來談些建議,那么我就簡單說下,總體感覺大賽做了許多屆了變化還是不夠大,許多作品看上去很普通,個性化的東西較少,看到讓人能夠激動的作品更少,有一些作品我們甚至感到過于簡單,對于藝術的理解不夠所以表現能力就很弱。當然,評價一個作品也許沒有什么固定的標準,但對于藝術表現而言還是有其自身規律的,這些不足,主要還需要設計者在藝術修養上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改變。賈京生在談到"市場派"和"學院派"時說,我認為不能把這兩個概念對立起來,"市場派"不能僅僅局限在產品的一般使用性上面,染織設計本身就是藝術的屬性,人們需要產品具有精神享受,藝術的注入是必須的,當然,"學院派"的設計也不能只考慮藝術創意而忽略使用價值,一個藝術化了的產品到市場上不受歡迎那是不成功的產品。
在大賽現場,魯迅美院染織服裝系主任教授王慶珍、清華大學美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副主任教授張寶華、南京藝術學院染織服裝系主任教授龔建培、廣州美院染織教研室主任教授霍康等評委,分別就部分入選優秀作品進行了點評,專家們從面料選擇、花型設計、色彩運用、藝術創意和情緒表現等不同角度作出精彩分析,給在場的參賽設計師和部分旁聽的院校學生上了生動一課。
金太陽家紡、紫羅蘭家紡、歐派家紡等設計師代表也在現場暢談設計心得體會并與評委專家進行了互動交流。(中家紡記者 辛文)[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