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幾年,我國傳統百貨商場越來越賺不到錢了,而整個行業平均利潤也只有2%-3%。對比2006年至2011年,我國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長率,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
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一方面,電商在狂飆價格戰中迅速崛起;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百貨面臨多方面原因頻頻出現關店的新聞。當前,我國的傳統百貨行業已步履維艱、面臨生死關頭。在繼太平洋百貨宣布關閉北京盈科店之后,3月份,在方莊地區“落戶”10年的貴友大廈方莊店關閉。雖然上述兩家店關閉是多原因造成的,但是“脆弱”的百貨行業低迷,也引起了業界人士的普遍關注。
事實上,傳統百貨關店不止上述兩家,據媒體報道稱,國內目前最大的跨區域百貨(專題閱讀)巨頭百盛百貨在關閉了北京、長沙兩店后又出售了揚州店。
近幾年,我國傳統百貨商場越來越賺不到錢了,而整個行業平均利潤也只有2%-3%。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協會統計的81家大中型百貨零售企業2012年銷售總額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有8.92%。對比2006年至2011年,我國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長率,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
“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網購,包括我自己,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逛商場的人多,但是來商場購物的人卻少很多。”近日,樂天銀泰百貨某專柜品牌售貨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粵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慶表示,我國傳統百貨行業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期后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在短期內很難復蘇。在經營成本、經營模式以及高端消費轉型方面等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也注意到,百盛集團在近日發布的2012年業績報告中顯示,去年銷售額172.11億元,同比增長了4.8%,凈利8.5億元,同比下降了24.2%。同店銷售增長僅有0.4%,與2009年的9.1億元,2010年的9.9億元凈利相比,百盛集團遭遇了上市8年首度凈利潤下降。而春天百貨2012年全年凈利潤也同比下降了50%。
北京中道財智營銷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道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傳統百貨業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主要來自專營店、社區便利連鎖店以及電商的瓜分。另外,傳統百貨業面對電商如何轉型、銷售方式如何轉型、傳統服務方式如何轉型、新老模式如何交替、如何有機融合都成為當前傳統百貨業所面臨的問題。
縱觀已發布的65家百貨上市公司中,王府井百貨、樂天銀泰等百貨公司雖然利潤有所上升,但是相比往年的利潤也出現了不同幅度的放緩。對于上述兩家上市公司凈利潤下降的原因,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申正遠認為,聯營的模式導致了百貨業間同質化競爭極其激烈,發展嚴重受限,同時,零售經營能力的逐漸喪失,也讓百貨業在持續經營中,話語權降低。
除了上述原因導致傳統百貨業進入微利外,《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當前,傳統百貨業利潤普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租金成本;另一方面,營銷方面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
那么,傳統百貨零售業未來如何發展?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期來啟動發展新引擎,也成了利潤增長的關鍵因素。
申正遠告訴記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我國百貨零售業的變革轉型是必然的選擇,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明確注意的是,一是電子商務沖擊下,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二是聯營模式必須要改變,向自營轉變需要加強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對市場的把控能力,但這點是百貨業的弱項。三是市場競爭日漸勁烈,行業生存環境日漸惡劣,需要百貨商要有明確的定位與發展方向。四是向高端百貨、特色百貨轉變,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不應麻木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