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窗簾上“簾到家”,只要動動手指,就有上萬種款式的窗簾供消費者選擇。整合“互聯網+窗簾”,海寧布藝邁出了互聯網發展的重要一步。記者獲悉,2017年,“簾到家”的銷售額在2億元左右,而2018年“簾到家”把銷售額定到了5億元的目標。那么“簾到家”是如何完成窗簾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的?為此,記者進行了深入了解。
打通窗簾行業上下游產業鏈
海寧許村是國內有名的布藝名鎮,這里布藝企業林立,然而隨著互聯網浪潮來襲,布藝這一傳統行業也在經受著洗禮。市場產品良莠不齊、同行惡性競爭等,傳統家紡行業經營日益艱難,在夾縫中難以生存。
“當時大家都在謀求轉型,怎么轉卻是擺在我們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海寧市眾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忠躍坦言。
窗簾不屬于快消品但又屬于剛需品,如何抓好家裝行業這一末端產品?胡忠躍說,樹立品牌,打通窗簾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給消費者最佳體驗,“簾到家”應運而生。
2015年,“簾到家”選擇與京東合作,通過精選優質供應生產廠家,以價格和品牌兩大優勢,為廠家和門店提供高效的資源匹配橋梁,精準對接,節約雙方采購成本,發揮功效之間的最佳配對。
來自甘肅張掖的門店商劉小輝說,他在張掖擁有兩家門店,共1000多平方米,這樣的面積也只能展示100多款窗簾,而在“簾到家”的平臺上,有2600多個款式供客戶選擇。
“原來我的門店只是針對一些年輕客戶,現在有了這個平臺,老、中、青客戶都囊括了。”劉小輝告訴記者,兩家門店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00多萬元。
對于生產廠家而言,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實現更精準的供給。一位“簾到家”平臺窗簾生產商說,傳統生產廠家就是等著客戶上門,而如今通過“簾到家”大數據分析,能夠了解客戶喜好,精準供應產品,“每個月‘簾到家’都有窗簾銷售排名,我們根據這份數據不斷更新自己的產品,既了解市場又減少庫存壓力。”
品牌化戰略打贏未來市場“戰爭”
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簾到家”已經整合國內一線布藝品牌企業68家,構建29個省級中轉倉、272個地區中轉倉,并通過線上標準化展示,統一價格、款式,加速線上線下一體化進程。
“現在我們‘簾到家’門店已經達到1526家,要完成今年5億元的銷售目標,我們就必須走品牌化戰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簾到家”執行董事楊章興說道。
去年9月份,“簾到家”全面啟動了數據管理和平臺S2B2C模式運營,開啟了嶄新的運營模式。與此同時,“簾到家”又成立海寧市云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寧市全屋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將‘簾到家’業務進一步細分,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產業鏈各個群體。”楊章興表示。
“簾到家”一方面通過體系下的大數據分析,為門店提供更為精準的幫扶,聚焦推廣,為門店引流。另一方面,通過深入跨界合作,整合渠道資源、跨界資源,為門店提供更優運營工具。
“未來我們線下的門店就是做好服務,只要客戶有需求就隨時提供最好的服務。門店的訂單也將根據服務質量的好壞來分配。”胡忠躍說,“簾到家”的訂單按照就近原則分配,同一區域則要看門店服務質量的好壞了。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