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張謇杯"大賽十周年創客對話舉行,評委專家、設計師們回眸大賽十年礪練,共商未來發展大計--讓家紡創意設計產業走俏國際市場。
歷經初創期、成熟期、改革期和穩定期,"張謇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產品設計大賽已步入第十個年頭,成為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強的國際賽事之一。
十年來,大賽留下了清晰的成長足跡,鋪就了中國家紡設計的輝煌。十年來,一大批家紡企業、設計師在大賽的影響下成長起來。昨天下午,作為大賽的見證者、親歷者,組委會專家、評委嘉賓、企業精英、設計師們歡聚一堂,現場對話,從不同的視角回眸大賽十年礪練,共商未來發展大計。
不忘初衷,傳承好張謇精神
十年"張謇杯"大賽給中國家紡發展增添了濃墨的色彩,中國家紡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大更廣的天地。回顧張謇杯大賽十年,究竟給中國家紡發展帶來什么?
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頗為欣慰地說,一是聚攏了一支家紡設計隊伍,十年以前產品山寨、模仿的多,企業幾乎沒有專門的家紡設計師,現在基本都有設計師,十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分工明確、按照自己的主題、喜好、企業風格設計;二是促進了企業軟實力提高;三是對南通區域品牌打造做出了很大貢獻,南通的幾個著名品牌在十年前很小、在市場上也沒什么影響力,現在都成為著名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
市政協副主席徐守銘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在家門口舉辦的全球性賽事,"張謇杯"大賽對南通家紡設計師水平的提高,對南通家紡產業的發展帶來非常大的促進和指導作用。十年來,南通家紡產業實現了從傳統生產、產品創新設計,到品牌發展的三大步重大變化,一步步走向更加健康、更加國際化的舞臺。家紡產業已成為我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通最具產業特色、最具發展潛力、最具競爭實力的特色板塊。
"十年磨一劍,走過十年,未來應當做什么?還是應該回到大賽的初衷,那就是為什么用'張謇'杯,不僅是符號,而是要傳承張謇精神,傳承張謇的創新精神、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本屆大賽評委、中央美術學院許平教授,十多年來一直關注大賽的成長。他認為大賽未來有三件事應該去做,一是更自覺地考慮和當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結合;二是嘗試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成最時尚的作品;三是結合市場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成功企業,有責任扛起大旗
"大賽點燃了我們設計師創意、創新的熱情,助推了行業設計水平的整體提高。" 藍絲羽家紡總經理俞繼輝說,從第三屆"張謇杯"大賽開始,藍絲羽基本年年參加大賽,其間,得過獎,還得過金獎,"每次獲獎后,設計師的臉上都綻放笑容,極大地提升了自信心。"七八年來,伴隨大賽一路起來,公司的設計水平明顯提升,"十多年前去參加法蘭克福家紡展,看那些家紡花型設計還十分新奇,現在再看,差距已經明顯縮小。"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連續十年參加"張謇杯"大賽。"獲獎與否并不重要,重要是可以聽到專家對我們設計上的意見和建議。"館長吳元新說,每次大賽都會邀請很多國內外紡織方面的權威專家,藍印花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樣的國際性大賽上把最優秀的作品拿出來,收獲很大,"我們傳播的是文化遺產,收獲的是新的設計創新的理念。"
在"張謇杯"大賽歷屆的賽場上,除了來自企業的設計師,還活躍著來自高等院校的師生。"大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的平臺,"東華大學老師汪芳說,學校每年都有學生參加大賽,學生與來自企業的設計師選手同臺比賽,也可以從企業設計作品中學到課本上學不到東西,通過大賽找到與社會、企業接軌的橋梁。
"大賽堅持十年,很不容易。"北京科普蘭德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裁劉曉丹,同時又以評委苛刻的眼光表示,本屆大賽上有些設計還是有些遺憾。她認為,一個優秀、成功的企業,不要認為達到一定程度了就不屑于來參加比賽,"你們有責任、使命來嘗試、實驗,中國家紡設計的大旗由你們扛起。"同時,她寄語學設計的學生們,要有創作心態、創作狀態,不論現在是什么角色都不要灰心,"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設計師,都可能成為贏家。"
面向市場,為消費者更好服務
"家紡行業發展進入新狀態,現代家紡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浙江裕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郎根說,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家紡產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床品的四件套,更不滿足平面設計視覺效果,單一的家紡產品設計已經明顯向大家紡的系列化、個性化、時尚化方向轉變,并向室內軟裝飾配套、整體化設計趨勢發展,"設計要符合藝術性、文化性、功能性、科學性、時代性。"
"科技引領時尚,創新贏得未來。"紫羅蘭家紡副總劉金抗說,在設計上,今天信息化手段提出很高的要求。技術讓設計者和消費者的融合更加密切、聯系更加密切。"原來是設計師設計好作品給消費者選擇,現在消費者要參與到設計中來。"前兩年,紫羅蘭在網絡預售,這種預售消費者越來越多成本也就越低。他表示,以后可以把設計稿直接放到網上,讓消費者判斷哪款更好、更適合消費。"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產、銷售,一定也會改變我們的設計,讓設計為消費者服務得更好。"
來自意大利康斯坦丁集團的艾瑪,今年第二年擔任"張謇杯"大賽評委,她說,從去年到今年,感覺大賽地域文化很濃,中國元素用得很多。其實,"中國風"設計靈感在歐洲也比較流行,有些產品在歐洲也會有很好的市場。她希望,今后設計可以把國際的、民族的文化更好地融合,為大賽注入新的血液。
已連續8年擔任"張謇杯"大賽評委的韓國友情企劃公司社長金慶哲說,每一年變化都很大,今年參賽作品設計更有實用性,更有魅力,"可惜的是,有些產品只是以國內市場設計為目的,要是以后有更多產品能以海外發展為目標設計就更好了。"(記者 沈雪梅 實習生 馬蒙)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