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敏是全國紡織行業細紗工職業技能競賽冠軍,按照以往 ,她的眼力和經驗讓其“鶴立雞群”,“我們車間的紡車一臺有480錠,我一共可以看30臺車,共有14400錠。細細的紗錢在牽伸過程中容易‘斷頭’,會造成相應紗錠上的棉紗浪費,這都要憑工人的眼力和經驗去發現?!?/div>
但在智能化生產線面前,她的優勢“變弱了”——在處理“斷頭”方面,裝上“聰明大腦”的機器比人更可靠。
實際上,除了“斷頭”這一困擾紡紗企業的一大難題之外,在紡紗行業還存在著一種現象:紡紗對車間環境要求高,比如需要燈光明亮,車間溫度時刻保持28攝氏度以下,濕度保持55%-65%以內,以保證產品質量。
“生產全程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化”、“在線監測智慧化”,這“三化”的實現解決了上述兩大難題,甚至可實現“熄燈生產,織造不斷頭”的生產狀態。如同在黑暗中練就的“穿針兒眼”絕活,不借助燈光的高科技,完成了最熟練的紡織工完成不了的種種動作,從而打造出全球紡紗業的第一個“熄燈車間”。
產業轉型升級,向AI技術要“紅利”是當下很多產業的發展主流。但事物發展總是兩面性,不好的一面便是,隨著生產效率提高,會有大批的勞動力被精簡。
“紡織行業里,90%的就業人口是農民工。我們不能以智能化為借口讓工人下崗?!蔽簶騽摌I集團董事長張士平曾向本報記者坦言,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我們會擴大規模,吸收這部分被精簡的勞動力,不會讓一個紡織工人失業。
[編輯: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