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年,新疆農業農村工作在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促增收等方面同步發力,實現了全區農牧業穩中有進、總體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筑牢了基礎、增添了底氣。
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促進全區一產上水平,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和出路。
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如何展開?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明確要求。以調優調好調順農業結構為主要任務的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成為全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和重點。
調優產品結構
去年,新疆農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總產達1535萬噸,實現"九連增",畜牧業加快發展,肉類、禽蛋總產量分別達到285萬噸、62萬噸,林果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進一步強化,水產品產量連續穩居西北地區首位,增長5.8%。各項數據表明,全區農產品的生產供應能力有了穩步提升,但因農業結構不優不好不順產生的農業供求失衡、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增大等問題也接踵而至,全區農業生產需要從滿足"量"的需求向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自治區黨委農辦副主任王平生介紹,調優產品結構是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緊盯市場需求變化,切實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有效解決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問題。
"今后,全區將按照'穩糧、調棉、優果、興畜'的基本思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王平生說,我區將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500萬噸,推動棉花向種植優勢區域集中,做優特色林果業,提升果品產量和品質,做強畜牧業,改良品種,提高效益。同時,全區還將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品,圍繞雜糧雜豆、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品,打造一批千萬畝生產示范基地,努力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還要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嚴格"三品一標"認證和屬地管理責任,讓"優質、安全、綠色"成為新疆農產品的亮麗名片。
調好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關系著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也是提升全區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一項關鍵因素。
王平生說,調好生產方式是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目的是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又為子孫留下生存發展空間。
王平生介紹,今后,全區將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緊盯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推廣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技術,確保全區新增高效節水面積240萬畝。同時,積極推進清潔生產,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努力打造節約農業、循環農業、生態有機農業。還要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力開展土壤"白色污染"、鹽堿化、沙化治理,實施一批重大生態治理和修復工程,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切實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調順產業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要吃得更營養、更健康,還要到鄉村去旅游、休閑、體驗鄉土文化生活。種種新的消費形式充分表明,人們對農村發展呈現出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優質化的需求,這也為全區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平生說,調順農業產業體系是新形勢下改善農業供給、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關鍵招數,就是要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著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今后,全區將在調順農業產業體系上拿出實招。王平生介紹,全區將著眼適度規模經營,打造一批現代化農牧場,培育一批種養大戶,扶持一批農民合作組織,建設一批優勢農業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立形成互利共贏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同時,著眼延伸產業鏈條,打造一批龍頭企業,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和快遞下鄉工程,形成縣鄉村三級全面覆蓋、線上線下互動發展的農產品銷售網絡體系。還要著眼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鄉村旅游主題景點和精品線路,規劃一批鄉村旅游景區、風情小鎮和特色村落,積極發展農家樂、健康養老服務等新產品新業態,推動傳統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相互貫通、深度融合。
強化支撐能力建設
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區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還要不斷加強科技和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不斷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王平生說,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今后,全區將強化農技推廣,實施智慧農業工程,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行動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多元主體多方面、全方位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把先進農業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同時,健全激勵機制,實施農業優秀科研人才培養計劃,完善農業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成機制,努力調動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與此同時,全區將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農村發展后勁。在推進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將3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確保年內實現59萬貧困人口脫貧、800個貧困村退出、10個貧困縣摘帽。同時,全區將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效投入機制,著力解決好農村水電路氣房網等重點民生問題,不斷優化公共服務,統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要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深入開展"訪惠聚"工作、"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和農牧民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