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占經濟近10%的比重到現在的不足1%,擁有百年歷史的山西紡織產業尷尬淡出人們的視野。"難忘1988,難過1989,要命1990,結果1990年沒要了命,撐到1991年全死了。"山西省紡織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李錦旺見證了紡織工業的輝煌與沒落。
如今,讓紡織行業人高興的是,紡織工業列入山西八大新興制造業之中,山西推出2015年行動計劃與三年推進計劃重振紡織業,李錦旺接受采訪時表示,山西紡織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基礎,有自己的行業特色,特別是近年來,民營資本有加大投資紡織業的趨勢,有不錯的發展潛力。兩項計劃的出臺,無疑對山西紡織工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推動作用。
行業缺失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山針、山紡、山毛等紡織單位還是年輕人找工作的"香餑餑",如今這些企業留下來的已經沒有幾家了。
山紡一位老職工回憶道,"'山紡'是計劃經濟時期有名的國有企業,幾乎支撐著山西紡織工業的半壁江山,但是,現在太原的幾家紡織企業能夠正常運行的幾乎沒有了。"
改革開放以前,紡織行業在我省的工業經濟中也是支柱產業。"當時山西在行業內屬于調出省,就是自己用不完,調出去,能力還是比較大的。"李錦旺介紹。
我省紡織工業歷史悠久,與沿海等地相比,在勞動力、能源、土地等生產要素方面有比較優勢。加之全國最大的紡織機械生產基地就在我省晉中市,發展棉紡織工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
改革開放以后,山西由于一些特有的條件,比如礦產資源豐富等因素,工業經濟的重點變為能源重化工,輕紡工業已經不再是重點。
"與鋼鐵、煤炭等優勢基礎行業相比較,我省的紡織業顯得微不足道?,F在,人們似乎也都快遺忘了山西還有紡織這個行業了。"李錦旺無奈地搖了搖頭。
據了解,現在紡織業在全省經濟中占的比重不足1%,而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則接近10%。
嶄新崛起
山西紡織工業今年的行動目標是,加快推進紡織企業技術改造,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重點實施"5114"工程,即推進5個重大項目建設、幫扶10戶企業、攻關10項技術創新項目、建設4大紡織業集聚區,力爭全行業完成投資2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1億元。2015-2017年全行業完成投資64億元;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
縱觀山西紡織工業,紡織業是傳統的支柱產業,有一批實力相對較強和有特色優勢的企業,做優紡織業是推進重點之一,主要圍繞棉、化纖織品制造,麻織品制造,絲織品制造三大產業鏈進行填平補齊,盡快形成上下游產能相互匹配的產業體系,提高我省紡織工業終端產品附加值。
李錦旺告訴記者,服裝業是我省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一個行業,有了一定的加工能力,也有了一些知名品牌,"森鵝"、"百圓"、"兵娟"等逐漸走進人們心中。但是民用知名品牌太少,多數企業扎堆制服、職業服市場,內部競爭激烈。
除了紡織與服裝,另一項重要領域是產業用紡織品生產,比如碳纖維、玄武巖纖維等,"這是國內近年來高速發展的一個產業,山西又是產業用紡織品消費大省,我省在生產方面極度薄弱,幾乎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省內部分企業和科研院校在這方面堅持研究探討,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恒天公司、太鋼鋼科公司的碳纖維生產、晉投玄武巖公司、清徐巴塞奧特公司的玄武巖纖維生產以及太原理工大學開發試制的聚苯硫醚纖維等,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