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是我國重要的紡織品生產、出口基地和集散市場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產業體系完備、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工業生產體系,但是生產規模雖然持續擴大,也面臨增速回落、紡織集群層次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在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環境步入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常態,浙江紡織業也亟需采取得力措施,強化創新驅動,以科學規劃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以筆者之見,推進創新驅動,提高核心競爭力,應充分發揮省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對浙江紡織產業集群和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的培育。針對國內棉花市場形勢復雜多變,引導企業重點發展棉、麻、毛纖維的替代產品,推進技術創新。此外,通過做大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纖維市場規模,提高產業用紡織品市場份額比重。推進產業組織創新,形成較高的集聚效應。推進制造模式創新,實現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采取有效措施鼓勵企業進行跨國資源配置,也是有效提升產業的途徑之一。利用跨國資源配置,打造"中國+配套國家"的供應鏈,有效破解原料、勞動力、環保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增強企業、協會和政府三方互動,引導紡織企業在國家大戰略的背景下形成合力,抱團合作式進行對外投資,降低投資風險。這其中,浙江省一些企業配置跨國資源的做法值得同行業效仿。如浙江科爾集團充分利用美國的棉花原料優勢和土地、能源成本優勢,在南卡羅來納州投資氣流紡項目。申洲集團在柬埔寨、越南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進行投資,有效規避了國內高棉價風險,并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零關稅政策將產品返銷大陸,獲得了較好的回報。
在品牌建設上,鼓勵企業將國內自主品牌進行國際化延伸,如江南布衣國際化延伸自主品牌取得較好成效。鼓勵我省國內知名企業通過海外并購,購買現有品牌及其市場渠道和設計資源等,開啟了品牌國際化的道路。如萬事利集團2013年成功收購具有120多年歷史的法國絲綢企業MARCROZIER,并邀請原愛馬仕絲綢控股集團CEO加盟萬事利集團進行品牌運營。提升紡織業從"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創造",實現從貼牌加工制造出口為主轉向自主品牌生產、國內外共同銷售,實現"數量經濟"向"品牌經濟"的提升。(鐘起沛 作者系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輕工紡織行業辦公室副主任)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