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服裝產業伴隨著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提升而發展起來。這幾年,中國紡織服裝的產業轉型升級一定意義上也是隨著產業集群地的轉型升級而推進的。
正是這些產業集群,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形成以及區域性品牌的形成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產業集群地的另一個問題是,現在大家都在舉辦各種各樣的服裝節和交易會等活動。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些活動有些跑偏。為什么這樣說?因為現在的這些活動都以政府主動型偏多,即便是一些以市場為主導的交易會或服裝節,其專業化和服務性的程度也不是很高。比如說,現在的很多產業集群舉辦的服裝節或交易會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次,這和國際很不接軌,在西方發達國家同一展會一年舉辦兩次非常正常,除非是相當專業和相當高端的交易會或服裝節。還有,很多地方的服裝節和交易會其主展公司本身的專業性就不高,所以層次必然很難上去。而伴隨著全球配置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化程度的越來越緊密,我們的服裝節和交易會也沒能做到與國際同步。
可以說,現在很多產業集群地舉辦的服裝節和交易會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所以,必須要進行一場改革。
具體怎樣改?第一,要從政府主導型走向市場主導型。第二,各地的服裝節和交易會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要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第三,這一平臺應該從為產品交易服務向為產業配置服務轉變。比如說,以前一提產業鏈就是從棉花開始講到市場為止,但關于物流該怎么做?金融怎么做?電子商務怎么做?現在應該被放在顯著的位置,被重點關注,產業鏈的內容應該更加豐富。
現在各地的服裝節和交易會,對于各產業集群地來說,放棄是很可惜,但是又很難找到提升的有效辦法。
很多地方服裝節組委會,每年似乎就是為準備服裝節和交易會而存在的,這一屆服裝節剛結束,不到一兩個月,又要忙著籌備第二年的服裝節。企業為了“面子”,這個服裝節邀請了要去,那個再邀請還要去,奔波于各個服裝節和交易會,顯得焦頭爛額。以至于現在有些企業不再愿意為別人“貼金”,不再去參加國內的各種服裝節和交易會,而轉向海外展會。雖然過去很多企業是靠著各地的展會發展和成長起來的,但現在企業長大了,這個平臺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需求了。
所以,不能把服裝節或交易會變成“雞肋”,讓人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國還是一個大市場,故展會的轉型和升級雖然有難度,但還是有可行性的。[編輯:瀟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