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造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紡織行業面臨著同樣的緊迫任務,要積極開展“互聯網+紡織”行動,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推進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以智能技術提升勞動生產力和實現柔性制造、突破纖維資源瓶頸和拓展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領域、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高、強化基礎研究、技術向生產環節之外的消費環節延伸,將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融入“互聯網+”的大潮,已成為制造業發展趨勢,也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據工信部調查,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達30%,近5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而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泰安康平納的“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了從手工機械化、集合單機自動化到全流程數字化、系統自動化的跨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也是未來智能化設備發展的方向。
智能化生產可顯著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研發智能化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與生產裝備,解放傳統依靠人工操作的生產模式,減少質量控制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提升智能管理水平,提升質量水平。
智能化制造是制造業的共性技術,智能化紡織技術發展方向必然是以高速、高效、高靈活性、高品質和節能環保為目標,開發智能紡織技術,實現各工序生產設備的智能控制,各種紡織品及設備的在線自動檢測,紡織品設計的數字化以及生產營銷管理供應鏈全過程的數字化智能管理。
而未來,紡織產業生產模式也將在技術上實現用虛擬網絡把不同的實體設備聯系到一起,讓工廠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虛擬網絡,使產業鏈成為一個整體,與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完成紡織生產模式的根本轉變。
生產智能化需要打造制造業與物聯網融合的新模式,建設中國紡織行業的智能工廠。這可以借鑒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模式,形成終端需求(定制需求)、智能產品、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的完整鏈條。完成這一戰略的核心在于建設“一個網絡”、研究“兩大主題”以及實現“三項集成”。
建設一個網絡,即信息物理系統網絡(CPS)。CPS可以將資源、信息、物體以及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創造物聯網及相關服務,并將生產工廠轉變為一個智能環境。
研究兩大主題,即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是未來智能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和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生產設施的實現,“智能生產”的側重點則在于將人機互動、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進技術應用于整個工業生產過程。實現三項集成,即橫向集成、縱向集成與端對端的集成,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互聯,從而實現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整個價值鏈的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高度集成。
以華紡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基于透明工廠、大數據分析、智能決策的智能制造模式,以“自我進化的紡織制造產業鏈”為最終目標,通過物聯網與服務網將智能機器、存儲系統和生產設施融入到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CPS)中,大大提高了全產業鏈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成功打造了“智能工廠”、“智慧紡織”。
當下,世界科技創新的環境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推動下,正涌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和發展潮流。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十三五”期間,也將把智能制造作為重大工程來抓。[編輯 立夏]